我不得不承认,我们中国人看问题总是能看出方方面面的“根本性”问题,然后从任何一个角度深挖,都可以把一个人置于死地。最近,文化界出大事了,5月4日,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北大120周年校庆致辞时,把“鸿鹄(hú )志”念成了“鸿浩(hào)志”。这怎可了得?原因有二:第一,身份特殊,北大校长,中国高等学府的带头引领之人;第二,发生在公开场合。最最重要的原因我想是北大校长的身份,人们津津乐道的消费也恰恰来源于此。
北大的学生本来已经非常令人羡慕了,出错了方要受到指责,何况北大校长呢?作为堂堂一大校长,怎么能够认错字呢?何况这个字也不难,估计中学生都认识,因为《陈涉世家》这篇文章就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自古就是考试的重点,所以于此来说,读错实在不应该。但就是读错了,事情已经发生了。
读错字,单从学术上来说,是不严谨,那么用流行一点的说法就是北大校长没有“备会”,教师上课之前要备课,领导会前也要备会。如果备会了,或许就没有这档子事儿,但是不读错就不存在问题了吗?有时候偶然中存在着必然的因素,必然中又包含着偶然。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谁都不能保证把所有的文字都能够读准确。就包括现在的小学课本,都没有人敢保证没有读错的字。现在我们不是纠结北大校长到底有没有学识的事,而是中国人的思维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把眼睛时时盯在负面的东西上。
对于一些名人,尤其是学术界的“大人物”,更是近乎“苛刻”。假如,这是一位老师犯的错误,那么许多人就要质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为了一个读错的字,北大校长道歉出了思想上的高度和历史上的原因。我们中国古话不是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吗?那么,在今天,为什么对一些人,甚至一些敏感行业的人群有着近乎完美的要求呢?读错了改正过来就成,这事不就解决了吗?再去探究各种深层次的牵强附会的缘由,甚至直指文化氛围的淡漠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有必要吗?即使探究了就能解决几分问题呢?
我觉得读错一个字,没有必要带上一个巨大的高帽子。从小处着眼看,北大校长以后估计念错字的概率很小,甚至不会出错,因为这次事件是一个教训,但是真正会不会真的如道歉信所说在文字上修炼,只有他自己心里知道。至少,在每一次讲话之前,会老老实实的“备会”。带着北大校长的头衔,必须做到公众眼中的完美。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然而,人们却不能公平的给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直接将这件事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并且衍生出那么多问题的深渊。
有一种可笑就叫做当北大校长读错“鸿鹄”时,全国人民都认识这个字。还有细心的网友,在这篇稿子里扒开扒去,试图找出更多的错误,并且怀疑稿子并非自己亲自所写。天呐,从事写作的人一定知道写一篇自己稍微满意点的文章,至少需要2个小时的整块时间。我作为一个小人物,一天尚且难得有这么多空白时间来写作,何况堂堂北大校长,再说现在的领导有几个是自己亲自撰稿呢?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应付更重要的事儿。相互理解,相互宽容,不就没事了吗?
到现在为止,我倒是为北大校长诚恳的道歉喝彩。一个字竟然能扒出历史原因,我相信,是的,读书时代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所以读错也正常。作为搞文字的人,对于错别字有些天生的敏感和反感,但也不能完全杜绝错误。所以,宽容,并不是针对北大校长,而是针对每一个博大精深的汉字和中国人的大度。
每一个汉字都是有灵性的,它不远万里穿越了几千年,到我们的笔下驻扎,也是一场缘分。如果说,“鸿鹄”二字曾经和北大校长错失机缘,那么这次的相遇相识定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和时光的流转。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有缘人,不是所有的文字,北大校长都相识。所以,朋友们,请收起你们那一双苛刻的带着指责的眼睛,用中国人的一颗宽容、大度、慈悲之心,把这件事就此淡忘。我们更应该从这件事上汲取力量,北大校长都能读错的字,我们是不是有更多未知的词语还未曾谋面呢?
最后,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再一次呼吁人们:记住这个词,忘记他是北大校长。用我们的智慧来开启光明,不要作为黑暗的引领。 《格言联璧》中讲: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其意思是:聪明用在正道上,越聪明越好,文才名声会帮助他事业渐进;聪明用在邪路上,越聪明越坏,文才名声只助长其伪诈丑行。所以,请把我们明亮的智慧用在传播光的力量上。
对于这件事,我们包括所有关注这件事的人们,或许该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