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05,11-17-2,告子章句上17-2》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今天是丁酉年辛亥月癸亥日,十月十五,2017年12月2日星期六。今日下元节。
《诗》,是指《诗经·既醉》篇。令,是善。
上一节,孟子提出和定义了"良贵"。通过"良贵"这个天眼,整个人文景观为之开朗,它将我们人文天地分出了两个疆域、两个层次,人生的混沌昏昧因之辨析清朗。如果说伏羲开了天地,孟子则开了人心。
两个疆域是指天爵人爵,天爵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使命所系,虽系于人身,实超越物质之约束,引领人生行动,达成生命之至善。人爵则是社会制度的产物,虽显著明白,实不足以任重行远。唯有兼具天爵人爵,方能臻于融通境界。
两个层次,指的是"在己之贵"与"在人与贵"的分野。前者是人格独立,人生自主,生命自在,后者则是倚恃他人所赐,仰息名位权势。
而打通天人之际的路径方法,有一个口诀:思。
思,是孟子思想之彻天彻地的方法。多次、多角度论述思字诀,扮之以仁心、人心等面像,辨之以耳目之官、人心之官之功能,石破天惊,非同小可!
思字诀,可使常人成超人,即阳明先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只要启动这个开关,俗人超越流俗,一息念了此诀,即身超凡入圣。
这一节,孟子引《诗》为证,引古论今,辨证天人。即,世人通常看重的,绝非"在己之贵"的良贵。
良贵,看不见摸不着,不当饭不当衣,为什么是可以追求而且是应该追求的?
《诗经·既醉》篇有一句诗:"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这个对比太棒了!
我是在动手写下的同时领会到其绝妙之极的。若要品味其味,马上动手抄写一遍。
饱,是吃饭的结果,吃饭讲的是美味滋味,这句诗却写成德,不是病句吗?不仅是病句,而且是谬句啊。
是这样吗?不是。
不是病句,不是谬句,而是高语境诗句。
品味的层次不同。
低层次是美味,来自味觉,高层次是至味,来自精气神的那个神气。
说到德,仁义为至德,是最高最美的境界,"居仁行义,非行仁义",居仁由义是说,就住在仁的房子里,裁制人生的一切变动声响,莫不从容;非行仁义是说,不是指发好心做好事而已,这种为了仁义而仁义的行为,十之八九是假仁假义。
居仁行义的人,心很安定,安定,则天下之至味在我。吃什么都能品味出本质的味道,做什么都能丰富而快乐。这是德的功效。至于来自他人的膏梁美味,人家吃的乐呵,那是人家的并且是人家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又何必攀比追求他人的美味呢。
仁义在身,自然善闻昭宣,广誉四达,实大声宏,这样的荣耀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了。至于他人的锦绣衣裳、官袍制服,那也是人家的并且也是人家的事,多加了我什么,少减了我什么?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所以,他美他的,我过我的,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官袍制服。关云长义降曹操,曹操赐新袍,他也穿上了,但在上面继续罩着旧袍。行仁义的人这么干是矫情,居仁行义的云长这么干,就是义气!
这事儿,不是理论,而是体验。唯有施以日日之功,诚意正心,见过就改,见善就迁,日用平常的生活中,切己体察,持续改善,等到经年存养,仁熟义精,有点气象了,则生活轨道自然转换,发展路径自然调整。由一个寻求诚意正直的人,成为诚意正直的人,自然受人尊重。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因诚意正直而生于天地之间,诬罔自欺的人之所以能活着,只是侥幸罢了。
没做的,空说的,是自欺者。
实做的,真改的,是体验者。
只有是体验者,且只要是体验者就知道这良贵的可贵。唯有真拒绝过"好处",如果给的钱不义,不要!如果给的官不义,不要!然后知赵孟之贵不足贵。
贪心和诱惑,是一对孪生兄弟,里应外合。厉害着呢!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舍弃良贵的追求,一心扑向外慕的生活呢?"弗思之甚",没念"思字诀"。
做自己的主人!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