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一些现象:当我们看到太阳、月亮或者闪亮的光源时,由于它们发出的光笼罩弥散在周围,模糊了它们的形态,导致我们看不清它们本身的样子。而在心理学里,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这种现象有一个专门的名字——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对方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和品质会掩盖人们对对方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这是由于人们掌握对方的信息太少,加上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势所造成的错觉。晕轮效应的具体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遮掩性、表面性和弥散性。情人眼里出西施、恋爱中的“一见钟情”都属于遮掩性的范畴,虽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予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随意抓住一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完美无缺”或“一无是处”,这就是晕轮效应的遮掩性。表面性是指对某人某物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错误判断其个性和品质,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然有另一种特征,如对人第一印象的产生、以貌取人都属于表面性的例子。而弥散性是指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着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例如“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
虽然晕轮效应有时会给我们带来方便,对于一些事物的特征能迅速明了,用不着逐一地知觉每个个别属性,但他带来的弊端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的,切不可管中窥豹。在人际交往中,注意防止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避免以己度人的“投射倾向”,注意“第一印象”,切不可以偏概全,避免以貌取人,由表及里的推断。
当然晕轮效应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正确利用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你待人诚恳,那即便你的能力比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再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它来控制别人对我们的第一印象。无论是在聚会上认识新朋友,还是向未来的老板介绍自己,第一印象都非常重要,当和对方谈话并试图相互理解时,试着指出你们都有的共同点,比如在同一个城镇长大,读的同一所学校……交谈的人会将这种共通性转变为对你的印象由于和他们有共同点,她们对你的印象会更正面,虽然要在交谈过程中付出心力,但收到的成效都是非常值得的,这就是晕轮效应的应用。
时刻提醒自己,时刻保持清醒,慎辨笃行,如此才能完美避开各种“效应”,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