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许巍新出了一首歌,名字叫《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作者是高晓松。 旋律依旧是民谣的孤独与温暖,歌词描述了一个少年为了誓言和梦想,放弃感情离开家乡,『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无论是家中的母亲还是妻子,都在鼓励他去追寻诗和远方。多年之后,他的儿子长大,他也一样这样鼓励他,看着孩子渐行渐远,他又放佛想到了自己的曾经。
是的,温暖而孤独。虽家人都理解并支持,但他似乎只是在自己的世界中坚强地追寻着,欣慰地回看过往,一路走来,不曾后悔。
很理想对吗?不,我觉得很自私啊。否则,他的妻子又怎会在分别的时候『泪水涟涟』。
2.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一首歌,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作者只是想表达一种对于美好的追求,请不要把抽象的美好与鄙陋的现实挂号,那简直是焚琴煮鹤,不要太煞风景。但是总有些眼前的东西绕不过去,就好像今天中午家里的米吃完了,别人谁也不会替你去买。所以如果不具备安排好生活的能力,那就只有眼前的苟且,和——远方的苟且,而已。
时至今日,微信朋友圈已经被一干鸡汤充斥,这说明国人的内心,是多么地不自信。汤香浓郁,以至于往往会产生出麻醉的效果,在浑身哆嗦着达到了高潮以后,便觉得只要有一颗向着『诗和远方』的心,那一切苟且便都迎刃而解。
忽然想起李叫兽的一番话:对于很多不愿付出努力的人而言,所谓成功,就是失意年轻人手中的老罗语录,就是晚上睡觉前枕边的《乔布斯传》,就是不会踢球的人身上穿的梅西10号球衣。
无比认同。
3.
身边有一些朋友,已经衣食无忧,但是总免不了不停地抱怨。体制内的抱怨制度如何落后、体制外的抱怨公司怎样压榨员工;生活境遇稍差的就抱怨社会如何不公,生活条件优越的就抱怨与家庭关系不好。可以理解,而且抱怨是自我排解的一种方式,对目前中国所处的转型期来说,的确也给国民带来了由于诸多不确定感所引发的长期焦虑,更不用说,生活本就稠得像树叶一样,处处都是上牙磕到下牙的摩擦与牵绊。岂止苟且,简直苟苟且且。
但有个小兄弟,是体制内的一名公务员,从年纪上来说,也早已过了青春无敌的职业蜜月期,见惯了各种不平与无奈。然而他却很少抱怨,我觉得有趣,一次闲聊便问他:你为何很少发泄自己的愤懑,难道你都能接受?他的回答简单地就像白开水:我以前也老抱怨,但是说完了似乎也没啥用,不如多走走多学学,出去旅行一下换个心情,回来再看怎么让自己过得更好一点。这答案就像小学课本一样标准,但仔细咂摸,现在国人缺乏的,不就是这种务实的态度么?
三省吾身,知耻后勇,坚定前行,这完全睥睨了『犬儒』的懦弱和玩世不恭,也嘲讽了『于丹』式的安贫乐道的自慰说教,无他,唯『实在』二字而已。哲学的精神如果有用,那也是因能正确指导人的行为而得到正向结果,所以无论是发泄式的抱怨还是自虐式的精神抚慰,要么,会把『眼前的苟且』变本加厉,要么,骗自己接受而不去正视,最后,所谓诗和远方,也不过是幻想。
4.
许巍借着这首歌『成功』地从满天神佛回归到了人间励志,无论是不是有意未知,但的确赚取眼球无数,一时间朋友圈再次刷屏。但干了这碗鸡汤之后会发现,眼前的苟且一分未减。所以豆瓣知名id“驴头狼”的概括很有意思:这是一种“把诗等同于远方,然后和眼前等同于苟且对立起来”的风格。他甚至在文中吐槽:“我告诉你个生活经验,越是叨逼叨诗与远方的,越是名也要利也要,算得精玩得安全的主儿,特别享受扮‘性情中人’,一点儿亏不能吃,北京盛产。”
我相信高晓松在写下这句诗的时候,想法一定是高尚的,但实话实说,他的生活中,那种『生活中的苟且』,一定不多。
所以朋友们,诗和远方当然是美的,但是你得先处理好眼前的苟且。这苟且可能是一箪食一瓢饮,可能是老娘和媳妇的关系,可能是你学业的下一次考试,可能是单位里的下一次考核。不管它具象成什么样子,它都至少代表了生活本身,过不了它这关,你就没法利索。就算你逃避现实,抛掉一切去了所谓的远方,只会发现并没有诗,只有另一地的苟且。
鸡汤鲜美,但它令人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