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项目里不同环节的事情,应该根据重要程度设定不同的目标值,不必要所以事情都追求100分、90分。一件事情的大多数环节,做到六七十分就可以了。只有极少数关键环节值得往满分、完美、极致的方向努力。
事无巨细都追求尽善尽美,表面看来是所谓“匠心精神”,实则“焦点不清晰”。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费太多,而关键事务实上就必然投入不足,弊大于利。
绝大多数事情都是普通事情,随便对付一下能过得去就ok。然后才能集中调度最大资源投入到重点事项上,把关键点做到极致闪亮、绝对领先。
重点和非重点必须要有区别。关键目标就是需要给予资源倾斜。平均用力,结果注定平庸。
2
从历史上看,能消化海量信息,在超级复杂的情况之下做出全局做出综合判断的人,是非常罕见的。这些人有领袖气质。
但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没有承受巨大压力的心理素质,也没有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普通人的最好结局是跟对一个好领导,在一个方向一个点上使足劲做出贡献。从整体资源的有效配置上看,这样也是很好的。
鼓励每个人都去创业当老板,“我命由我不由天”,典型的只从主观愿望出发强调情怀了,忽视了客观存在的不平等性。
3
我们根据成败经历所总结出的方法论,肯定有支撑条件和适用范围。但是有些条件在以前项目里是天生存在的,总结时就会被我们想当然了、忽略了、隐藏了起来;而会被重点总结的要素,当然是那些我们经历千辛万苦才能争取得到的东西。
互联网创业项目里,直接沿用上个项目里的成功经验和方法论,大多数时候是不灵的。因为互联网变化太快了,原来方法论里所隐藏的必要条件,在新项目里凑不齐了,那些想当然的东西这次不在了。在一个环境下英明神武的做法,到了另一个环境里就可能愚蠢无比,这是常见的事。
方法论和环境条件,二位一体密不可分。一个方法论是否正确,要结合具体的环境条件一起看。离开环境条件孤立地评判某个方法论,意义不大。不管这个方法论是别人还是自己总结的,都是如此。
看各路标题党文章时,也可以留意体会一下“结论”和“条件”的奇妙关系。
4
所谓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读懂形势和条件;
二是争取更有利的条件;
三是在有利条件下争取成果。
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都在直接看第三点,无意识地忽略了第一点和第二点。不谈条件只想快速达成结果,当然只能YY了。
5
为了便于理解复杂的事情,人们提炼出概念,或者给某种做法贴上标签。概念化、标签化,其好处在于更便于理解、沟通。
但是概念和标签往往简单化、绝对化,而且带有感情色彩,这又特别容易误导和禁锢人的思维。比如一说到“洗脑”,心下就有种不好的感觉,下意识里赶紧想和他划清关系。
但概念和标签只是虚拟的稻草人,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人不应该被自己树立起来的稻草人带偏,要回归到具体问题来具体分析。比如摘下“洗脑”这个标签,回归到事情本身,一群人在一起共事,就需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才能形成力量,这就没什么可怕的。
一项行为的善恶,要从事情本身来看(比如是否损人利己,是否对大多数人有利),而不是从被贴上的标签来看。
6
对一件事情做出合理的判断,一方面需要看取足够多的(各方面的)消息,另一方面需要用心地深入(拨开表面一层)思考。
这两件事情都需要耐心、都很辛苦。
而现在大多数人的耐心只够看一个马上能理解的故事。而期望手机人看帖时能做深入思考,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
也许,现在的我们是有史以来最容易被片面信息带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