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6
最优秀的销售之所以最优秀,在于他们会选择产品”。因为,如果一个产品确实能够满足人们切实的需求,并且以合适的价格出售,那么,理论上所有的“销售技巧”都是不必要的,只要恰当清楚的展示就可以了。需要“推销”的产品,通常不是什么好产品。
注:销售员必备。
2015-09-16
我们常说,不思考的人是没有问题可问的。会思考的人有问题往往并不用去问他人,因为他们最终能够自己解决那些问题。
注: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不会思考,而不是木有问题。
2015-09-16
“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注:人与动植物的区别。
2015-09-19
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虚度光阴无数,哪怕他们天天“科学地”制定计划,编制“任务列表”。而与之相反,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选择努力学习的人,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收获,并且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获得更多的“意外”收获,哪怕他们可能显得“漫无目的”——真的就是天壤之别
注:驱动力不同,结果不同。
2015-09-19
“猴子要爬到树上,我们才看得见它的红屁股”。
注:猴子在树下,你是永远不会看到她的红屁股的。
2015-09-19
看看拥有强大的心智力量的人面对“上司的愚蠢”是如何思考的吧。• 他的这个缺点是否会阻碍团队目标的实现?
o 如果是,是否有补救的余地? 如果能补救,那么补救的方法是什么?
如果确定不能补救,那作为团队成员,你能否有效地提供帮助? 如果你能提供有效的帮助,那就想出一个有效的方式去进行沟通,并提供帮助——因为这其实是团队的义务之一。
如果你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那作为团队成员,有没有什么其他可行的建议,或者可实施的有效方案? 如果有,那就想办法提交,并推进实行。
如果没有,那就暂时闭嘴——反正不是抱怨。 o 如果不是,那就应该平静对待。
如果能平静对待,那就专心做自己的工作,完成自己的贡献。 如果不能平静对待,不要抱怨,应该安静地离开。
注:强者的逻辑。
2015-09-20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错误毫不知晓。
注:那我对化学感兴趣也是这样的。高中一直学的很好,可是到了大学,就蔫了。于是,兴趣也就没有了。
2015-09-20
钟道隆先生很坦率,说,“为了学会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坚持每天听写A4的纸20页,不达目的绝不休止,晚上开会晚了也要补上。从1980年1月 31日到1983年2月为止,三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录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
注:钟道隆先生的确令人敬佩。大道至简。
2015-09-20
而当时,就算没有一个异性的刺激,也顶多花上一个星期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我竟然只不过是出于懒惰而拒绝学习和练习。如果,这个念头让我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哪怕5年前,我花上一个星期学会了盲打,那么,我可以多出多少读书笔记,积累多少文字呢?——更何况差不多15年前,我就有机会、并且完全可能学会盲打。天哪,我浪费了多少时间?不敢再想下去了。
注:这么简单的常识,由于懒惰,想想都害怕。
2015-09-20
仅仅说过去的荒谬是处于懒惰和幼稚,不免过分简单化了。事实上,是我的心智能力不够强大,才导致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只不过是懒惰而已——并且还竟然振振有词、洋洋自得。可怕!那天,我告诉自己的一句话再也没有忘记过:“心智低下真可怕……”
注:懒惰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本质上是意识上的差距,或者用一个高级点的词汇,心智力量的差异。
第二章 开启自己的心智
2015-09-20
一个人智商很高,可能会被我们形容为“聪明”。然而,一个人的心智力量非常强大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另外一个词去形容——“睿智”。我们常说的“智慧”,往往与智商无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能够用他的“聪明”成功获得博士学位,却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智慧”而上当受骗——尽管遇到的可能是早已存在于这世上千百年的骗局。所以,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聪明”前面加上一个“小”字,而在“智慧”前面却习惯于加上一个“大”字。
注:精辟的解释,聪明与智慧的区别。这个世上聪明的人不计其数,智慧的人却屈指可数。
2015-09-21
牢牢记住“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这个事实本身,已经足已保证我们不断进步了——我们因了解这个事实而已经拥有了良好的自省机制。
注:自省,首先要有认错的态度。
2015-09-21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尽管你用它思考,好像它在指导你的行为,但是,你要明白你不应该隶属于你的大脑,而应该是你拥有你的大脑,并且应该是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
注:悖论,到底是你控制你的大脑还是你的大脑控制你?
2015-09-21
斯科特帕克
2015-09-21
那是一个14岁的男孩。8岁那年的11月,他的母亲突然去世。9岁那年的11月,他从梯子上掉下来,摔断了胳膊。10岁那年的11月,他骑自行车时发生车祸,造成头骨断裂,还伴有严重的脑震荡。11岁那年的11月,他从天窗跌了下来,造成臀部骨折。12岁那年的11月,他从滑板上摔下来,导致手腕骨骨折。13岁那年的11月,他被汽车撞伤,造成骨盆断裂……
2015-09-21
上了岁数的人遥望过去的时候,那些曾经让他们痛苦万分的事情早就忘干净了,或者早已经无所谓了,然而那些能够记得清清楚楚的事情都是美好的——所以,他们当然会怀旧!所以说,怀旧是一种错觉。甚至它更可能只不过是幻觉。有人用过这么一个比喻:如果说记忆本身是葡萄,那么回忆的过程就是发酵。每个人都有努力使自己的历史变得更加清白更加美好的倾向,所以,往往会不自觉地给自己的记忆进行各种形式的修补、甚至要进一步精加工,然后才会觉得心满意足。
注:科学的解释了为什么“世风日下”。
2015-09-23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注:这是一个新概念,我自己就是这样的典型。
2015-09-23
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大脑的机制,所以,他们不由自主地被自己的感觉所控制。他们把背单词当作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乃至于书店里从来都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年年改头换面的 所谓“趣味记忆法”来满足他们想要摆脱痛苦的需求。实际上,他们不知道,正因为他们把背单词当作痛苦的经历处理的结果是,每个单词的记忆都包含着痛苦——我们的大脑为了保护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单词遗忘!
注:记忆当时的场景,情感状态决定了记忆的牢固程度。
2015-09-23
他用自己心智的力量把抽象的目标赋予了实际的意义,于是,拥有了比那些无法感知抽象事物的人更多的动力。坚持不懈是什么来着?策略加上重复。
注:让目标变得有意义的方法。
2015-09-23
- 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是大多数人的天性;2) 野心是永远是少数人的天性。
注:创业者的坚持与成功。
2015-09-23
写下“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周是老臣。”的温庭筠就是大头才华横溢小头从不争气的一个人。考了那么多年中不了进士就是因为考试作弊上瘾。注意,以他的才华,他是从来不需要抄写别人的。他是帮别人作弊上瘾,并且死活管不住。一上考场,三下五除二就把自己的卷子答完,然后把周围的人全帮上一遍——人送外号 “救救人”。还有,这哥们只要能弄到钱,就一定去春楼花到欠债为止。都到了六十岁,还和一帮人酗酒嫖娼,结果犯了宵禁的法令,被虞侯打得鼻青脸肿……
注:名人的另一面。
2015-09-23
寻找这个技巧已经花费了太多的时间;
注:我就死在了这一点上。
2015-09-23
掌握了“推迟满足感”之技巧的人早就有因此获的极大的、只有少数人才会获得的利益的经历。于是,他们最终表现为比绝大多数人“更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这些耐心被用来不动声色地承受更多的打击和挫折,轻松坦然地面对更多的威逼和利诱;甚至,可能会仅仅因为他们惊人的耐心,那些打击和挫折对他们来讲不再称得上是打击或者挫折,那些威逼和利诱对他们来讲根本并不存在……
注:这是有了第一次经历后,自然而然转化的财富,不可见。
2015-09-23
真正拥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的你,生活就会从此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你会发现,你对追逐新潮的电子商品失去了兴趣——那可是过去你为之不停地浪费时间和金钱的主要渠道之一。
注:没错。我就是。缺乏耐心锻炼。
2015-09-23
你今天的所有轻松安逸,都可能是未来的成本;所以,你早就把一些轻松安逸安排到未来的某个时段,而心平气和地每天完成相应的工作。于是,你不仅从容,而且快乐。你会变成一个守时的人,一个生活规律的人,一个身边的朋友都信赖的人。你会定时去健身房,从不为自己瘦得太慢而烦恼的同时竟然用节食甚至吞食泻药的方法去减肥,因为,在那些人因为无奈而抱怨的人面临绝望的时候,你早已经是持续锻炼了许多年的健康的人。
注:这么简单的道理,有的人摸索了一辈子。
2015-09-24
一位朋友读完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之后概括说,逃避责任就会带来轻松,可那恰恰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啊!
注:哈,精辟
2015-09-24
很多年前,大约20岁前后的时候,忘记了因为读过李敖的那一本书,觉得他那种记日记的方法颇有些道理,于是开始学着做每日的“事件记录”(even log)。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比如,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延吉市
- 主持经销商大会2. 拿到上个月奖金共×××××元。
- 李堃请我吃饭,算算有四个月没见了。
2015-09-24
柳比歇夫这样的人,才是时间的朋友。他们了解时间,通过长时间刻意的训练,甚至不需要表就可以感受时间的一切行动——当然,时间的行动只有一个,自顾自地流逝。
2015-09-25
养成任何一个新的习惯都不容易。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成为习惯,与天生的一样自然呢?我的经验告诉我,一般需要五年的时间。对,是五年的时间。我看到过很多书籍上说,两个星期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我想,也许是我笨吧。
注:他妈的,哪些说21天养成习惯的,都是骗子,老子坚持了多少个21天,都没有养成,可是,说到坚持了5年的习惯,除了刷牙洗脸,还有什么?吃饭上厕所?况且还不是每天都刷牙!
2015-09-28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你的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
注:英语学习。看美剧。
2015-09-28
拿着你的任务列表逐一完成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专注的你突然创造能力激增。每完成任务列表中的一个小项目,你就会在心情愉悦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展望未来,然后你就有了新鲜主意!觉得自己太有才了!于是你就觉得你的这个列表的其他部分有修改的必要了……但是,等一下!除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在整个任务完成之前中途更改列表中的项目。一旦你这么做了,那么你就会发现你就“有必要”不停地更改这个任务列表中的某个或者多个项目,最终甚至会导致整个任务永远无法完成。如果,你有了什么新鲜主意,放弃当然是非常可惜的。正确的做法是,启用另外一个新的列表,标题是“下一阶段任务列表”,把你的新鲜主意记录在那里,然后马上回到当前的这个任务列表,专注在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上。如果突然又出现了什么新鲜主意,依然如法炮制。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前的任务完成之后,你的那个“下一阶段任务列表”上已经有相当数量的非常具体的待处理项目了。
注:深有感触。
2015-09-30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放弃。放弃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如果确实是一个更好的方向倒也罢了,但是,好像“更好的方向”其实并不存在,因为,如此下去,你会不停地发现“更好的方向”。千万要误以为能够不停地找到“更好的方向”的人只有你一个。大家都在不停地“找到”“更好的方向”,怎么不见大家都成功呢?我从来都不相信人人都能成功之类的鬼话,我顶多相信“其实人人原本都有可能成功”。我总觉得一个人最终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地计划自己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坚持。走向成功的过程大抵上好像你的起点是南极,而成功路经的终点在北极。那么,无论你往那个方向走,只要中途不改变方向,最终会到达北极。但是,如果你中途改变了方向,甚至经常改变方向,你就几乎无法到达北极,甚至可能返回出发点。所以,先判断你的这个列表所代表的那个任务是不是现实的,如果你真的觉得你能够,也应该完成这个任务,那就开始去做;并且一定要做到底。
注:一语惊醒梦中人。
2015-09-30
所有最终真正履行到底的计划,都是因为其目标现实可行。
注:拿我学习英语的例子说,我想用老友记来学英语,最终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中原因是我木有把目标细化,分配到每天。凭着一时的兴趣事不能坚持多久的。必须与让它对你产生积极影响。
2015-09-30
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
注:能坚持下来的,都是英雄。
2015-10-03
对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讲,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1) 已经有人做到了;2) 我与那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注:这就是我们的设定目标的基本准则。
2015-10-03
事实上,“浪费时间”是相对于“成功、失败”对可悲结局更加简洁明了、准确直观并且更加意义深远的描述。“浪费时间”这个说法是基于过程的,“成功失败”这个说法是基于结果的。对一个血肉之躯的人来说,最终的结果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死亡。失败从来都不是结果,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大多数人来讲,失败并不意味着死亡。人做事的时候,成也好、败也罢,通常还是要继续活下去。活下去,就意味着说,还要不停地做很多其他的事。之所以人们总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估计是来自朴素的体验:一个人失败经历得多,经验就相对更丰富,而后就很难犯错。——前提是,经验最好在自己死掉之前对自己起些作用。
注:但是世俗关心的是结果,从来不注重过程。这样就使得我们自己也容易迷失,“结果英雄论”
2015-10-03
一般来讲,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
2015-10-03
行动是改变自己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很多的时候,只要你开始行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也往往会有收获。但是反过来,缺乏行动的计划是肯定没有任何意义的。
注:深有体会。
2015-10-03
因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可能要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而在最初甚至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
2015-10-03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自己目前并不令人满意的处境,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还是那句话,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你总是要失败许多次,并且又不是全天下只有你一个人失败,怕什么?
2015-10-03
我个人的经验是,对我个人来讲,在所有的大额消费活动,乃至其他一切涉及到金钱的活动诸如投资之类上,“马上行动”的建议肯定不适用。相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拖延,拖得越久越好——仅是我个人的经验。
注:不对。买一本书给我带来的幸福感远远小于买一件衣服。再如果买一部新的手机,比如iphone,带来的幸福感又是无可比拟的。
2015-10-03
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通过“体验”。
2015-10-03
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Trial and error)。
2015-10-03
对抗“选择性输入”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我们最好的工具——纸笔。有空的时候,或者干脆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究竟在什么地方?支持的,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反对的,也一样可以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甚至那些无所谓的,也可以写下为什么自己觉得这完全是无所谓的。这样的记录有会使任何一个有着这样良好习惯的人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处理知识的能力——“反刍”。这种“反刍”能力,使我们避免成为“选择性输入”的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2015-10-03
有的时候改变态度确实能够改变世界。至少,你去改变你的态度,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改变了。如果,你冷静衡量你自己的资源,发现你必须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通行证的话,那么,你最好从今天开始热爱考试。某个考试或许很愚蠢,但,某个考试很愚蠢的这个事实,有的时候会证明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连这样愚蠢的考试都无法通过的话,那么愚蠢的不仅仅是考试本身。
注:高考。六级。99%天分+1%努力。当你什么资源都木有的时候,只能通过努力来换取资源,尽管努力的权重很少。
2015-10-03
做题的时候没有整理习惯的人,就算有个好老师整天盯着都没用,永远在任何考试中拿不到高级通行证。
注:考试过关是初级通行证,而在考试过程中获得的能力是高级通行证。
2015-10-03
有人能够大段背诵《圣经》里的内容,比如,《低俗小说》里的塞谬•杰克逊;有人能够瞬间数出洒在地上的牙签数量而后永生不忘,比如,《雨人》中的达斯汀霍夫曼
2015-10-03
听听劝,从今天开始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吧。
注:经常有一种感觉,想说一句话,但是只记着上半句,想引用一个典故,但是只记着意思,忘了人物和时间地点。
2015-10-03
其实,“该自卑的时候正常地自卑”,是“该自信的时候正常地自信”的前提条件。不要把“自卑”当作负面词汇理解,那只是一种正常心态。如果,该自卑的时候不自卑,那就叫“没有自知之明”;如果,该自卑的时候却扭曲地显得或者竟然真的自信,别人看到的就只不过是一个“自负的蠢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