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和同事们说起工作流程上的问题,我态度比较严肃,说着说着,我就开始说话带有情绪但不自知。从沟通变成了批评与指责,同事也因此很生气,以对方不爽离场结束。
当我事后回顾这个沟通过程时,我想到沟通中的一个片段。
我说:“咱就是说事,对事不对人,你不要带着情绪好不好?”
同事说:“那是因为你带情绪了。”
同事当时这样讲时,我并不自知,事后想想的确如他所说,当我在指责他人带有情绪时,自己也一定是堕入了情绪中而不自知。
情绪就是“贪嗔痴慢疑”的显性化表现,它就像磁铁,它会引来外部他人相应的表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带来诸多会让人后悔的结果。昨天沟通失败,问题未解决就是一个相应的结果。
这几年,我一直在反省,一直在自我觉知上下功夫,可为什么还是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再次复盘当时的场景:我将自己的工作上的不作为,归罪于同事未将工作安排好,从而有了嗔念。我那细如发丝的一个嗔念,引来了自己和他人更多嗔念。
而我工作上的不作为,是源于懒惰主导下的缺乏事前思考和工作流程建设。根本原因全在我自己身上,而事后反省我才发现这个情况。我未能做到当下就觉知自己是根源,这说明自己德行和修养都不够,功夫尚浅。
整个过程看清楚了,最后还是那句话:只要自己不开心,一定是自己出了问题。而转念反省,起而行之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再说关于反省,很多人认为它等于自我否定,会带来自我苛责以及自我认同感下降,造成内耗、做事能量值降低等。从我自身的体悟来看,真正意义的反省,正好相反,会让人能量增强,且更加自信,及时承认自己的不足并行动改进。
而之所以有人觉得反省就是自我否定,我个人感受是未看到五毒之一的“我慢”。这种傲慢心,更多源于潜意识下的自我保护,这种潜意识是什么,暂不讨论。
“傲慢”和“愚痴”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愚痴带来傲慢,傲慢带来更多愚痴,而这与一个人的能力,却没有关系。
再回到这个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他们互相影响,又彼此独立。所以,平时的时间应该花在哪儿?再清晰不过了:既要,又要,还要。还挺难的!可是不难,要“人”做什么?
每次反省后,我都对自己说: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要加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