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我们讲了'十二块绊脚石,有很多学员留言表示不理解什么是绊脚石,这里再和大家简单说明一下。
比如,孩子哭着说:“谁谁谁打我了!”
我们问:“他为什么打你啊?你做了什么他打你啊?”
有没有发现,这样的提问其实是间接在说孩子肯定先招惹别人,别人才打他的。所以这样问完之后,孩子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否认:“我什么也没干,就坐在那里他就过来打我!”
“真的吗?为什么他打你不打别人?”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打我了,555。”然后孩子情绪更加激动了。
所以,当孩子处在问题区的时候,我们尽量不问这类问题,否则很容易让孩子情绪激动,造成沟通失败。
那是不是完全不能问问题呢?
也不是这样的,当孩子处在问题区的时候,他不想回答你的问题,也不想听你说话。他想要的是一双耳朵,是有人能够听他说话。
怎么听呢?
倾听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基本倾听,一种是积极倾听。基本倾听又叫做消极倾听、被动倾听。
基本倾听有四种:
①沉默。
就是别人说话的时候,你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做过心理咨询的人都知道,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经常会大段大段的沉默,来访者反而会有很多话想说。当孩子处在问题区的时候,他们非常需要有人能够不插话,安静地听他们说。
②非语言的专注。
就是你不说话,但是你也不能东摸摸西看看,想东想西。有时候我们会一边刷手机一边和孩子说:“你说呀,我听着呢!”孩子哪里说得下去?你需要专注地看着对方,同时给予肢体上的回应,比如点头,身体向前倾,看着对方,微笑等等。
③简单的理解性应答。
就是别人说话的时候,你要经常“嗯”“哦”“啊”“这样啊”类似于这样的回应,这样的回应让对方知道,你的注意力是在他那里的,这样别人就能继续说下去。
④门把手。
有时候,孩子们是需要被鼓励才能说出自己的问题的,尤其是在谈话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用门把手了。
比如,看到孩子在哭,走过去问:“怎么啦?遇到什么事情啦?”“愿意和我说说吗?”“然后呢”“可以谈谈吗?”
这类问题和绊脚石中的问题有什么不一样?绊脚石中的问题往往都是封闭式问题。
比如,“为什么不高兴”“你做了什么他打你?”而门把手中的提问,通常都是开放式的问题,给孩子留下的口径很大,可以让他谈论问题的各个方面。同时这些问题是没有任何评判的,这个就与绊脚石中的提问时很不一样的了。
你可能会问:“这么简单的方法,能有用吗?”
当然有用,问题是,很多人是很难做到的,让他安静地听别人说话,不给建议,简直比猫抓还难受。我们是很难允许自己什么都不做的,老觉得既然别人跟我说了,我总得说点有用的才行,要不别人找我干嘛。
基本倾听的作业是什么呢?我举一个例子。
我有一个朋友四十多岁了,她说对她影响最深的人是她爷爷。在她八岁的时候,堂哥和爷爷一起来她家玩。
有一次,她一不小心一拳就把堂哥的鼻子打流血了。一般爷爷都会怎么说呢:“你怎么打哥哥呢?哥哥就算做错了,你也不能把他鼻子打流血啊!”
可是她爷爷什么话都没有说,一手抱着一个孩子,两个孩子一边哭一边吵,一个说:
“谁让你把我鼻子打流血的。”
“一个说“我没有打你,是你自己撞墙上撞的。”
当然不是撞的,可是爷爷没有批评她撒谎,而是很轻柔地抚摸她和哥哥的头,什么话都没说。
这个朋友分享说,那一刻,她从爷爷的眼里看到了深深的爱与慈悲。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打过哥哥。
爷爷用的是什么?是不是基本倾听?爷爷虽然没有学过P.E.T.,但是那一刻,他是天然的P.E.T.。
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教育孩子,可是有没有人看到,孩子那一刻不害怕吗?不紧张吗?不自责吗?这么多的负面情绪,很明显,他处在问题区,需要的是被倾听而不是被教育。
有一次,我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地上有一堆碎玻璃。他妈妈骂他:“我跟你说了几遍,不要把瓶子转过来转过去,你不听,现在好了吧!刚才怎么就没扎到你!”
妈妈一直在唠叨,孩子的眉头越皱越紧,最后这个孩子忽然做了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他扑通一声跪在了碎玻璃上,鲜血四溅,把周围人都吓坏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听妈妈唠叨比被玻璃扎还要难受!妈妈可能会说我是心疼他的啊。是啊,妈妈在心理心疼孩子是没用的,需要让孩子知道你心疼他。爱不光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动,你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你是爱他的吗?
用基本倾听的时候,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控制自己不给建议。我们会忍不住给建议,可是建议本身就代表着不接纳。
给建议往往有两种结果:
一种是你的建议很好,很有效,孩子之后遇到问题之后可能会经常找你。妈妈很累,可是孩子能力却没有得到提升,等到啃老的那一天,父母才知道要后悔。
另一种是你的建议孩子听了,可是没解决问题,孩子可能会更难过。
所以,当孩子处在问题区时,如果想要给建议,忍住,闭嘴。不是你的建议不好,而是你的建议他根本就听不见去。他需要的不是嘴巴,他需要的是耳朵,是有人听他说话。
其实,孩子是最擅长基本倾听的。
晚上回家,我说“好累啊”,我老公铁定说:“那就去歇会儿吧。”虽然他学了四五次P.E.T.,但是还是会习惯性给建议。
我儿子听到我说好累呀,他马上就会过来:“妈妈累了呀,抱抱妈妈,摸摸妈妈,陪着妈妈。”倾听做得超级到位。
我们孩子幼儿园的老师也曾经多次跟我说:“豆豆真的让我非常感动,经常有同学哭的时候,他马上就不玩了,默默地坐在旁边陪着,直到那个同学不哭为止。”
当我们用基本倾听去和别人在一起,愿意专注地陪在他身边听他哭,听他说的时候,本身就传递出一种爱和接纳。
哪怕你觉得自己好像也没做什么啊,但是对方就是会感觉很舒服,有什么话都愿意和你说。倾听的魅力就在于,打开孩子的嘴巴,给孩子情绪一个出口,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就是倾听的魅力。
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介绍了基本倾听,通过沉默、非语言的专注、简单的理解性应答、门把手这四种方法,我们可以做到基本倾听。
基本倾听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被接纳,给了孩子情绪一个出口,让对话能够进行下去。
第6课作业:
1、回顾并描述什么是基本聆听
1).沉默。
就是你不说话,但是你也不能东摸摸西看看,想东想西。
2).非语言专注。
就是你不说话,但是你也不能东摸摸西看看,想东想西。
3).简单的理解性应答。
就是别人说话的时候,你要经常“嗯”“哦”“啊”“这样啊”类似于这样的回应
4).门把手。
比如“怎么啦?遇到什么事情啦?”“愿意和我说说吗?”“然后呢”“可以谈谈吗?”
2、在孩子想要跟你倾诉一件事的时候,你打算怎么做
当孩子想跟我倾听一件事时,我应该放下手里正在干的事情,认真的听孩子在说什么,并且使用简单的语言进行回应。
比如:孩子说不想去幼儿园,我说“奥”,她直接就说因为今天有算数题需要算,我还没有练习好呢。我说“是吗?”她说对呀然后她竟然直接就说妈妈我要去幼儿园了了,拜拜。
3、本次课中最让你有感触的部分是什么
原来和孩子沟通可以这么简单只要运用好基本沟通就可以轻松搞定亲子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