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从 15 年 3月正式开始运营以来,到现在已经快一年了。第一年是一个开端,我们经历过跌宕起伏的开始,也经历过平静异常的发展。这一年对瀑布来说只是一个很小的开始,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挑战和未来。从今年 3 月份开始只有 2 个人(一个人做设计+前端,另一个人做剩下的)到现在 15 个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我们经历了一个从小团队成长到好团队的冶炼。在我们看来如果一个事业要想成功,团队是最基础的,大方向才是最终的机会。
从开始到现在,我们踩过很多坑,市场、产品、运营等等都有。有过因为用户的一句话,改造了密码体系,整整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有过不知道如何获取用户,只能一家家的去死缠烂打地说服;也有过用心开发了很久的功能,但最终用户却不喜欢,只能再砍掉。总体来说,没有创业不踩坑,踩了就跳进去,把坑填满,继续去踩其它的坑。我们一路上披荆斩棘,获得经验,反省自我,再踏上前路。
瀑布团队最早的设想是把工作变得简单,逐步将瀑布变成日常工作场景的一个中心。因为工作中的信息很分散,会影响很多进展,如果没有瀑布的整合,现在的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该如何工作。目前为止,瀑布的基础功能都已经非常稳定。我们开始专注于挖掘更深度的工作场景。
使瀑布成为沟通、共享、协作中心

一个产品要做到让大家喜欢用,至少要做到可以自证。我们从年初到现在,整个团队的工作流已经完全搬到了瀑布上来解决,邮件只是个辅助。瀑布可以做到:
- 使用文档服务诸如石墨、Quip、Evernote 来编写产品需求,在瀑布上收到通知和预览
- 使用任务服务诸如 Asana、Trello、Tower、Teambition、Worktile、Wunderlist、禅道 来跟进任务进度,在瀑布上收到通知,甚至可以编辑
- 使用代码服务诸如 GitHub、GitLab、Bitbucket、Coding、Git@OSC 等来做代码协作,在瀑布上可以收到代码的提交和合并请求
- 使用持续集成服务诸如 CircleCI、Travis、Jenkins、Semaphore CI、DaoCloud 来做代码的持续集成跟踪,以保证代码质量甚至发布流程,在瀑布上可以收到构建的状态和时间
- 使用监控服务诸如 监控宝、OneAPM、New Relic、HockeyApp、Bugsnag、Fabric、Logentries 等来做错误收集和数据监控,在瀑布上可以实时收到错误信息等
- 使用运营服务诸如 金数据、MikeCRM、Ping++、Mandrill、SendCloud、Mailgun 等来做业务数据收集和运营,在瀑布上可以跟踪运营情况
- 使用客服服务诸如 Zendesk、逸创云客服等来做用户的沟通,在瀑布上可以即时处理用户反馈
- 到现在为止,瀑布已经支持整合 60+ 的服务
这只是一个起步...
使瀑布可以深度整合任务、文档、文件

我们希望用户可以少花精力处理各种琐碎的事情,在沟通的过程就能处理掉很多工作,所以我们在整合服务的时候,比其他沟通服务都更深入。
- 任务类服务中,我们可以将 Asana、Trello、Teambition、Wunderlist、Worktile 做深度的整合,只要收到通知就可以很快的预览,并且还能在右边栏形成一个列表,可以随时跟进和检查你的任务。
- 文档类服务中,我们可以将 石墨、Quip、Evernote 做深度的整合,只要发了一个链接,就可以看到全文,并且也会在右边栏给出一个列表,可以随时找到需要的文档。
- 接下来,还有更多...
这也只是个开始...
用户能在瀑布完成 80% 的工作,适用于工作,而不是老板
一个完整的工作流包括沟通、共享和协作,瀑布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但是我们还没有涵盖所有用户的场景,我们希望通过深度的整合工作场景来达到尽量多的工作都能在瀑布完成,而且是可以轻松地完成。
- 80% 是我们实现的目标,让工作简单,节省工作时间
- 我们是为了工作简单而生,而不是为了老板而生
这还是个开始...
写在最后
不管什么时候不要忘记事业的初衷,让工作变简单,是我们的目标。这才是个开始,请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