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篇文章应该很早之前就要完成,不过这组词作为营销核心概念组里最为核心的词,我一直没有找到感兴趣的案例,另一方面,之前一直手机打字写文章,真的好累好累,所以从枕头下面拿出私房钱买了个笔记本电脑,然后工作时间之外,到今天为止一直在破解一个思维导图软件mindmaster,结果以失败告终,只好使用它的免费版来帮助我写作。
闲话不多说,事情也很巧,《销售与市场》公众号今天推送了一篇文章,叫“为什么7--11便利店每一个产品都能做到爆品”,文中一直出现的词“千店千面”,意思就是说每一家店所销售的产品都会有差异,换句话说,每一家7--11都有他独自的灵魂。而7--11为何能做到每一个商品都是爆品,我们回溯到商业行为的本质,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受到宏观环境或者微观环境的影响,都逃脱不了其本质,对顾客需求的洞察。
在店面落地,我们是否对店面所处的商圈有所熟知,这个圈子是办公区,是商业区,是工业区,是居民区,甚至到这个圈子里有多少人口,年龄分布,再深入到每个群体需要什么商品,什么情况下需要某种商品,什么时间段需要什么商品,然后我们再深入,是否我们陈列的商品位置能第一时间吸引到顾客,他陈列的位置高度是否让顾客用手拿的时候舒适,甚至陈列在旁边的产品是否能让顾客产生间接性购买行为等等。
以上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会影响到后期4c战略制定,此处不详谈。我们回归到7-11便利店,他们拥有一个很强大的部门,员工职位也很有意思,叫做“政委”,或许日本和我们的差异吧。每个政委都会负责7,8家店面,无论是实际驻店观察,或者店员每次手动结账时都会录入顾客的年龄阶段等一些信息,反馈回政委们,政委们定期开会,甚至开会时当场毙掉某个产品或者增大某个产品陈列。例如离酒店近的,意味着很多人出差,出差的便利是什么,如果衬衫临时弄脏了,在酒店没有衬衫销售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很快选到衬衫更换;出去办事很晚回来,来不及吃晚餐,便利店也会售相应的食物,回想若干年前,早餐都要找早餐摊位吃,便利店从来不提供早餐或者热的食物,而近些年,连锁便利店都出现了这种销售早餐的区域,甚至晚上路上想吃泡面,便利店都会提供热水服务。再例如,店面在小区附近,有一些保质期比较长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倒显得十分重要;再例如,商圈覆盖的老人比较多,出门购物不方便,甚至可以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
最后奉送这三个词在营销方面的定义
需要:是人类对空气,食物,水,穿着和居住的基本需求。
欲望:以上需要在指向可以满足需要的特定目标时就成了欲望。
需求:是可以被购买能力满足的对特定产品的欲望。
所以作为营销人,我们不是去创造需要,不是去创造需求,而是洞察消费者的需要需求,然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去创造其欲望。
tips:下篇会引入个“变态偷窥狂”的案例,通过调研去挖掘研究目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