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部门组织的读书会,需要分享疫情期间陪伴自己的一本书,立即映入脑海的就是深圳读书会创始人汪书记推荐给我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加汪书记微信应该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因为自己读书有限、分享有限,所以彼此都“相忘于江湖”。因为朋友圈转发了部门读书协会推荐给大家疫情期间的阅读书单,汪书记马上给我推荐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还附上一句“去读一下,读完分享”,今天总算完成了汪书记的嘱托。
这本书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作为纳粹时期的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他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飞机驾照。—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这本薄薄的小书传递给我们: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全书结构很清晰,第一部分是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是意义疗法。在集中营的经历有两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片段是作者从他们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这个过程开始,在火车上当他们看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站牌的时候,所有的人的心脏几乎都骤停了,因为这个地方意味着死亡。犯人们排着队,从一个漫不经心的党卫军军官面前走过,那个军官就拿手指,随意地左边指指,右边指指。作者在经过他面前的时候,就努力地挺直腰杆显得精神的样子,军官在他面前明显地还犹豫了一下,然后就向右边指了指。后来他才知道,那天90%的人被指向了左边,而指向左边的人,每人分到了一块香皂,走进了澡堂,而那个地方实际上是毒气室和焚烧炉。所以当时90%的人就死亡了,他是很幸运地被指到了右边……第二个片段是同在集中营的伙伴提醒他,如果可能的话,每天刮脸,不论要用锋利的玻璃,还是用最后一块面包换刮脸用具。只有如此,你才能看起来更年轻,而且,刮脸还会使你脸色红润。想活下来,你唯一的办法是,看上去能干活。如果你脚后跟起了个水泡,走路瘸了,党卫军看见你这样,就会把你招到另一边。第二天,你就肯定要被送进毒气室……
面对常人无法想象的绝境作者活了下来,也许因为命运、运气,我更愿意相信有一股精神和信仰的力量在支撑着他的前行,就像他很欣赏的尼采说的“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如果不是因为有学习心理学的背景,可能阅读第二部分会有一些艰涩,但唯有感同身受才能有挥之不去的记忆,距离读完这本书刚好过去了半年时间,但是一直深深印刻在我脑海中的是关于苦难之意义。作者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名年迈的、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全科医生向他咨询,自己无法接受妻子的死亡(她在两年前去世,他爱她胜过世上的一切)。作者对全科医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医生,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太太在你死后还活着,那会怎么样?”“啊,”他说,“那她可就受苦了,她怎么受得了啊!”作者马上回答:“你看医生,她免除了这样的痛苦,你替代了她的痛苦——当然,代价是你现在还活着,并且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全科医生没再说话,摇了摇头,悄然离开了作者的办公室。
在一定意义上,一旦找到了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这就是意义疗法的要义之一: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为什么甚至准备着去受苦,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痛苦有了意义。
很感恩疫情期间有这样一本小书相伴,经历了疫情,看到生命虽然很渺小,但也可以很伟大,才更加能深刻理解作者所坚信的“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