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古诗十九首》主要与赵鑫珊有关,在他笔下经常提及,尤其关于生命的慨叹。但也不全与他有关,大学就比较喜欢,那时恨不能全部背下来。
为什么我喜欢《古诗十九首》?主要因为它的创作主体是大众苍生,创作的背景在东汉末年。大众苍生有着最质朴、最丰厚、最真实、最宽广的情感,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世道黑暗、民不聊生,而这样特殊的背景更能让人情感激荡,从而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杜甫不说是说么,文章憎命达、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诗乃工嘛。太平盛世多无聊之辈,无聊之辈容易制造无聊的文字垃圾,做无病呻吟状,就算有坎坷经历的情感阅历也比较浅薄。而我天然具有审悲剧的爱好,审悲剧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悲观的人,审悲剧能够让自己避免对世界肤浅的乐观。这样以来,自己也会理性和冷静很多,兼具体验万方的心胸。
《古诗十九首》大多为弃妇、思妇、游子、不得意的读书人所作。有人会说,春恨秋悲皆自惹,诗词都是失意不得志的人写的。之前也这么觉得,但现在不是了。何谓失意?又何谓得志?人生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没有人会顺水顺风一生。并且,人生的诸多得失都是辩证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只不过很多人喜欢把这个得意和成功定义为世俗上功利的获得罢了。
不可否认,读太多失意的诗词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但读《古诗十九首》不会,因为你从那里面读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失意,而是一类人,不是个人主观的不努力造就的不幸命运,而是外力使然。其外力要么是浑浊的世风、传统价值观的摇摇欲坠,要么是人的无情。诗的主人公反映的是作为人必然具有的宿命和天然自有的人性。生命苦短、爱恨别离,没人能逃脱。你读着读着会觉得自己在读哲学,它会带你思考自己命运的处境和出路,即所谓精神的突围。这种集体思考反映的是人类一些普遍的情愫,因而也就具有了宽广的吸引力。
当然,还与自己喜欢这种风格的诗而不太喜欢纯文人诗有关吧。“一生爱好是天然”,这只是一个例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