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呈现蓬勃发展生动景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颁布实施;《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相继出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从原有的6000多个文化馆、图书馆,已发展为9.5万个分馆、服务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健全,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
在当下社会,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文化资源丰富的宣传,各类文化服务也层出不穷。然而,不少基层干部群众却反映,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感受并不深刻,文化氛围也不够浓厚。这种强烈的反差,无疑揭示了基层文化服务在“到达率”上的不足。
基层文化服务,作为连接文化与民众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的一些文化服务下沉基层的探索,却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精准性和深度。这些服务往往只是单向度地推送,没有真正考虑到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喜好。结果,这些服务就成了某些地方或部门的“自嗨”,既无法有效提升基层文化建设水平,也难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只有深入了解他们的喜好、习惯和期待,才能提供更加精准、贴心的文化服务。这需要我们建立有效的需求反馈机制,让基层群众的声音能够被听到、被重视。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文化服务的创新性,不断探索新的服务形式和内容,以吸引更多群众的参与和关注。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打破文化服务的“自嗨”状态,让文化服务真正成为基层群众生活的一部分。这需要我们加强与基层群众的互动和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及时调整和优化服务策略。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文化服务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每一项服务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总之,基层文化服务不能自嗨,必须真正惠及民众。只有当我们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加强文化服务的创新性、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打破“自嗨”状态时,才能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贯通“最后一公里”,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贴心贴心的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