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戴维•珀金斯
如果我们仍用昨天的教育培养今天的儿童,那么我们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明天。
——约翰•杜威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标志性工程。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和任务在实践中异化的表现:忽视思维过程,排斥求异思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极为有限。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状态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
教不等于学,所有的深度的教学都必须建立在促进学生有深度地学习基础上。
课程、教材、教学是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
实现从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向“学生本位”课程的真正跨越。
教师要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出发,站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角度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系统思考教学改革问题。教师必须能够把握本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和贡献,以明确教学的终极目标;必须准确认知本学科的体系结构、学科思想方法、学科大观念和核心概念,以选择和确定教学的内容载体;必须熟练掌握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独特途径和方法,以确立适宜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当然,教师还需要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以便开展恰当的教学评价,反馈教学效果,进而帮助教师自己坚实和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各个环节。
深度学习,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追求。
深度学习,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场智慧之旅。旅程的终点是让他们能够积极、充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并获得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成长,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度学习是学生想要去理解以及从学习内容中提取意义这两者的结合。
理解,不仅是字面意思上的知道、了解、明白,它更强调一种深层次的思考,即解释、思辨、推理、验证、应用等更有难度、更加复杂和更具综合性的学习成果。理解是学生灵活地运用所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能力。理解分为六个不同维度,包括解释、释义、运用、洞察、移情和自我认识。
学习者拥有的知识应该是围绕着该学科的核心概念、主题记问题组织起来的,从多个角度对其加以表征的,并能在真实、复杂情境中应用的知识。只有学生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应用这些知识,知道在面对新的、真实世界的情境是如何调适、修正这些知识,在他们能够解释信息、创建模型、解决问题、建立与其他概念和学科及真实世界情境的关联从而形成理解世界的新方式时,我们才认为发生了真实的、有深度的学习。
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有经验引起的学习者原有观念的转变。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起明确的联系,并将新知识整合进原有知识结构的过程。有效的教学应明察、导出学生的日常经验等前概念,并为其做出正确、充分的自我解释及建构意义创造学习环境与条件。
深度学习的关键词:“学科核心”“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和“解决复杂问题”。
深度学习强调较高层次的认知目标,强调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与元认知,并且注重学习行为方面的高情感投入和高行为投入。
元认知教学方法通过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及监控达成目标的过程、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等,让学生学会控制和促进自己的学习。
浅层学习是对零散的、无关联的内容不加批判地机械记忆,学习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与学生以往的经验缺乏关联,学不致用;深度学习则是对学习内容积极主动的理解、联系和架构的建立、基本原理的追求、先关证据的权衡、批判反思和应用。
新教学论的三个核心要素:新型学习伙伴关系、深度学习任务、数字化工具和资源。三大特征:强调新知识的创造,并促进其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创建共同发现、创造、使用知识的新型师生关系;强调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学生在校内、外的数字化产品使用习惯相适应。
基于问题、基于探究、基于挑战、基于项目等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界说:深度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通过积极的探究实践,深刻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并运用核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形成了学科思维模式,还养成了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公民素养、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及能力。
深度学习的实现:深度学习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探究型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解释、举例、分析、总结、表达、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等,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建构性活动,由此创造出对新知的理解。
深度学习的推进要素:合作的学习伙伴关系、教学实践训练、交往能力、运用数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