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9日到23日,曹春梅名班主任工作室部分成员跟随青岛十七中聆听了上海戚业国、徐晓燕、刘友霞、张治、鞠瑞利等专家的讲座。2018年7月9日,在青岛十七中敦行楼研讨室进行了培训总结。
在讲座中,专家们提醒老师们要转变观念,把过去基于知识的考试变成基于能力和素养,培养适应社会人的培养。要帮助学生提炼出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将教师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在基础年纪不要太看重分数,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树立高中三年一盘棋的思想,提高效率。
上海的先进理念改变一考定终身,只招分不招人的现象;不再区分文理科,宣传传统文化,突出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考查学生多年的积累,明显降低考试难度,而增加考试宽度;高考指挥棒,将完全指向全面素质教育;教育体质。正在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向转型;另外教育公平、素质教育公平、倒逼中国诚信体系的建立。
关于选课走班,专家们的经验给了工作室老师清晰的认识:高一就开始选课,高二开始走班。班主任变身为生涯规划导师,帮助学生确立选修科目。
对此徐华峰老师对戚业国教授的讲话有特别深的体会。戚教授提到“跳出教育,从时代角度看教育”。在教育历史上,学习收益曾经经历过四个阶段:耕读文化时期,重科举追求入仕;工业革命时期,以技能学习为中心;后工业革命时期,学习专业化,从事专业工作;当今的信息时代,学习以适应社会为中心。从时代角度看教育,我们的教育要与时俱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想方设法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立足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经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全过程。
学习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一、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二、发展能力和素质的学习。三、以适应社会为中心的学习。何为“以适应社会为中心的学习”?对此徐华峰老师特意查了一下资料。在个人学习适应行为方面,富有适应力的人具有很强的知识寻求热情和学习原动力,不固有已有的知识的和经验,勇于打破自己的心智模式。在问题解决适应行为方面,富有适应力的人在紧急工作情境下能迅速分析问题,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人际文化适应行为方面,富有适应力的人在工作中善于倾听多方面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关注各方面对自己工作的反馈,能和各种不同个性、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共事。对此徐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跟上时代步伐,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引领学生重新认识世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将知识转变成智慧,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赵兴老师特别关注选课走班的资源困境与现实需求。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选课走班已经成为新高一的必然选择。但是具体怎么选课如何走班,面临着各种各样现实的困境。师资力量的不足,学生管理的难度变大,这些具体的问题亟待解决。这次上海之行,金山中学的徐晓燕校长给出两条建议。
一是“管人的制度易立,育人的制度难行”。这句话精辟的概括了新高考形势下,选课走班的现状。“育人”者,目的也。无论高考如何变革,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更尊重人的差异与个性,更灵活的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成长舞台。无论面临怎样的艰难困苦,这个目的不能忘。在解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指导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育人”这个最根本的方向。某种做法究竟是否适宜,以这个标尺一量便一目了然了。 “管人”是具体的操作结果,“育人”的目标固然正确而崇高,但是在实操的时候,因为时间精力、空间资源、师资力量等各种实际的限制。不得不牺牲一部分“育人”的理想,从现实的“管人”出发,做一些权宜之计。“育人”的目标要实现,“管人”的做法必不可少。必经混乱的秩序,绝不是一种育人的良好环境。但是“管人”的方法因为容易实现,所以很容易过度操作,只是为了表面上的秩序井然,牺牲了育人的灵活性与对被教育者的尊重,那便背离了本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无异于南辕北辙。 难行之事正是需要想尽办法去行,易立之法正因为容易所以要警惕过度使用,这二者的平衡也只有在实践中去把握。
二是面对因资源不足而必然出现的“小走班”“中走班”等不完全走班模式,要用“契约”的原则来协调学校、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关系。金山中学实行的是中走班的模式,就是在几十种可能的走班形式中,根据实际的师资限度,选择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几种组合形式。选课走班,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学生不同的个性和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但是实际上,每一所学校的师资和教师都是有限的。受资源的限制,无法实现,完全彻底的走班。这就意味着,有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会被牺牲掉。作为具有全局观的学校,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大家都能够理解。但是作为个体的家长和学生,无论谁的选择被牺牲掉了都是天大的事情,确实很难接受。金山学校是采用了契约的形式,来调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的。 契约成立,有这样几种前提:1.契约双方具备基本的理性,就是我们预设当家长知道被牺牲掉,是在资源有限的客观情况下被迫作出的理性选择,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个结果。2.信息对于契约各方都是公开透明的,这样才能保证契约的真实性。不会因欺瞒引发怀疑和猜忌。3.契约过程中,资源丰富的一方尽量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也算是一种公平。所以金山学校,选择了对家长及学生公开自己的师资和教室的具体数据,在入学前就跟家长明确学校的现实困难。告诉家长,学校根据现有资源能够提供的选课模式,如果家长不满意可以去选择其他学校,这样信息的公开的选择是自由的。一旦家长主动做出了选择,就意味着接受了有限选课这种模式,签订了“同意”的契约。这个大概就跟软件使用前,签署的协议差不多,也算是一种丑话说在前面。
然后,在选课走班前,让学生签订真正的契约。这份契约上明确了选课模式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如果学生选定了走班模式之后,随意变动要带来多少的消耗与浪费给学校造成怎样的困难。
最后,要求学生慎重选择,落子不悔,签名为证,自我约束。作为掌控资源更多的学校,对于相对弱势的学生,提供了一种破格的优惠条件。就是每个学生在选课走班开始半年后,可以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虽然,这对学校来说确实会造成不小的麻烦,但是即使不这么做,一个选错了课学又学不了,改又不能改的学生,一旦因此而变成问题生,造成的破坏其实同样不小。所以这种看似大度的让步,其实对学校来说也是一种最优选择。 实际上,在金山中学行使“半年重选”权利的学生,其实少之又少。因为重选,要承担损失的不只有学校,还有学生自己。浪费掉的时间是谁也补回来的,学生一定会慎之又慎,非是万不得已不会重选。
有透明的信息,有明确的契约,有申诉的渠道。这样家校之间就很容合作了,选课走班带来的种种矛盾也就有了解决的方案。
徐晓燕校长还介绍了很多具体的做法,但是限于山东本地高考政策的差异,并不适用于青岛的中学。但是这两点根本性的准则,深深地触动了赵老师。
赵娟老师比较关注选课走班问题,上海的选课走班,可以借鉴及改进的有两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加大选课走班的宣传力度,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理解选课走班的意义及目的。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全面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尽量避免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二,加强教学班的班级管理。每一位任课教师切实明确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制定比较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学生课堂考核方案。如将每一模块的学分认定。与学生平时的上课出勤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作业完成等方面紧密挂钩,并将其量化考核——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课堂评价——提高,以提高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控力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学习态度。
在近一年的走班教学中,部分学生选课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1.选课不够理智。有的是由于任课老师的影响,喜欢上某老师的课而选对应的社团;有的是受其他同学选课的影响,看到哪个模块选择的学生多,或看到别人选择了哪个模块而跟着选择。这样忽视了自身的兴趣爱好,没有认真分析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造成了选课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学习的不稳定性。2.管理难度大。由于学生每天经常性走班,变换学习地点,造成刚上课课堂秩序有时会比较乱。学生由于走班——新的教室、新的同桌——往往很难及时安静下来,影响了正常的上课秩序。3.实行选课走班后学生流动性加大。由于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行政班主任与教学班主任在管理衔接上,有时交流不够,学生在某些时段,因管理放松而出现松散懈怠情况,教师应该加强警惕。
上海一行学习归来,生涯规划、全员育人、激发兴趣、适应社会、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落在口头上,更要变成教育生产力落到行动上。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综合,指导引领学生生涯规划,进行个性化培养,带领学生科学发展刻不容缓。当代社会,变化万端,我们要积极学习,转变教育理念,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这是个人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