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在今晚的故事开始之前,我想先让大家各自用标签来形容下自己,你认为你用什么样的标签来形容自己更贴切?
感谢大家的配合,标签,可以让人更快的认识你了解你,但在这个充满变数和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怎么正面的看待你身上的各种标签呢?
下面就从我自己的三个小故事开始,分享我是如何看待身上的标签的。
大约在20年前,那时还没有流行“富二代”这一说法,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在村里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了,因为父亲早年在外经商的缘故,我们家成为了村里面最早经商的先富者之一。那时的我心智并不成熟,年轻不懂事,我享受到了属于我同学标签下的第一个光环,并乐此不彼,整天除了浮夸并未能真正的去努力成长,内心潜意识会认为,这样的优越感会伴随着我的一生。
但天有不测风云,随着几年后父亲经商的失败,我们家在一年的时间从村里的佼佼者变成了负债的负翁,角色切换得太快,以至于我心态上接受不了这样的转换,不但没有理解父母的难处时还反而心生埋怨,觉得他们对于亏欠我很多,让我失去了优越感,不但没有没能帮父母分担,还用偏激的情绪去对抗父母的挫折。
正式由于我太过于在乎我身上的标签与光环,造成了一些很负面的影响,所以,假如你太在乎你身上的标签,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包袱。
这是我的第一个总结:不要太在乎你身上的标签,不然反而成为一种虚荣和思想包袱。
第二个故事,大约在10年前,我大学毕业,正常的生活轨迹,我应该是跟其他同学一样,找一份都市白领的工作,亦或者知识工作者,成为一个有身份的都市白领。但在那个还不流行学生下海创业的年代,我追随了父亲的脚步,选择了经商,父亲从生意场上跌倒,那我就从生意场上爬起来。在那时的氛围,书生是不太适合经商的,因为你的书生气太重,你不懂得圆滑,你不懂得应酬,更不懂得世故,就推理出你不懂得了做生意。
我是一介书生,我能行吗?书生这一个标签,总是和生意人显得格格不入,但那又如何,你不去闯闯,你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
在带些身边冷嘲热讽的情况下,我还是选择了角色的转换,村里的三姑六婆私下会嘲笑你,读了那么多年书,还不是跟他的小学没毕业的儿子一样去做生意,早出来赚多几年钱不是更好。
正是由于我的较劲和不服输,我干着小学生也能干的经商贸易,在哪些充满所谓套路和潜规则的生意场上,我硬生生的靠诚信经营活了下来,并用了三年时间还清了父母的债。
书生是一个标签,生意人是另一个标签,但人的潜能是可以开发的,给自己轻易贴标签只会造成思维的固化,认为自己只能干嘛不能干嘛,轻易给自己下定论,那是不对的,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你有选择的自由。
所以,这是我想要总结的第二个观点:别人怎么看你不重要,别人给你贴标签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你自己的成长方向,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个小故事,是在大概5年前,因为我在南方工业环境污染的问题日渐严重,我意识到如果长期在那发展,对我以后的小孩成长肯定是不利的,所以经过我毅然选择了放弃原先的资源,机缘巧合的缘故,来到了郑州这座中原省会城市。
同样,那时的阻力也是特别的大,因为生意场上流行一个说法,单条龙闯天下,你现在都快到30了,还举家创业,九死一生,我劝你还是老老实实呆着更好。举家创业死得快、三十而立莫折腾,这些标签和定义,等于给我这样身份的人判了一个死刑,我是应该继续留守呢?还是冒险前行呢?
我内心问了我自己,你是想要带着遗憾和悔恨慢慢老去,还是愿意去尝试新机会哪怕是吃进苦头呢?哪个会让你更能接受未来的自己,答案是后者。那就干吧,管他娘的九死一生。
经过这几年的摸爬滚打,我还是活了下来,也坚持了我一贯的作风,这个世界还是会善待每一个认真的人。
这个世界很多人25岁就死了,只是到75岁才埋。
他们经常认为这个不可能那个不可能,这个不适合那个不适合,但你问他:哪个才是适合的,他们支支吾吾又说不上来。他们只是不愿意看到身边的人默默地在努力前行、坚持改变、收获成长,而他却一成不变,他们只好打击你希望你也停止不前,这样起码就不会拉开距离,心里会平衡些,你不要受他们的影响,你要明确自己的目标。
这就是我想要分享的第三个观点:别人眼里的你,给你定什么标签,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做到了极致没有。
以上三个小故事,是我想给大家分享的三个观点:
1.不要太在意身上的标签,曾经给你带来成就感的光环,明天可能就离你而去了,唯有不停学习,去打造更加多元化的标签,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2.不要轻易被你身上的标签固化思维,你只可能做什么样的事,人在没有突破自己极限的时候,是很难激发身体的潜能的,所以不要轻易说你不可能。
3.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你,别人眼里的你,给你贴什么样的标签,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内心的愿景是什么,你有没勇气和底气遵循自己的内心在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后,让我们一起践行和坚持,勇敢做自己,永远保持对新东西的探索、永远对生活充满激情,做个终身学习者。
加油,斜杠青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