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
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舌尖上的中国》
文丨旧故麻袋
∨
黄磊会做菜,那是娱乐圈众人皆知的,前段时间还在《向往的生活》节目中大显身手,用简单的食材,做出了色香味俱全的特色小菜。因为会做菜,他还创办了一个生活方式品牌——黄小厨,推出了国内首档网络周播美食+生活方式类脱口秀节目——《黄小厨的春夏秋冬》。由此可见,在做菜这件事情上,黄磊是认真的。
所以最初听说要翻拍中国版《深夜食堂》时,我首先想到厨师的饰演者就是黄磊。
《深夜食堂》是我颇为喜欢的一部日剧,有人形容它就像一首散文诗,我个人觉得它不仅仅是像,因为它就是。虽然是漫改,但剧情丝毫没有中二,那些从二维变成三维的食物也保持着它该有的适度,很少有食物煎炸特写,也没有特意夸张的食物诱惑,食材以舒缓的节奏在老板手下慢慢成型,看香肠渐渐卷曲成章鱼形状,滚烫的拉面边需要细心摆上两片上好的海苔,最后把吐司的硬片切干净,老板掀开帘子,那一个平凡巷陌中午夜歇脚的食客嗅嗅香味,开心地掰开筷子,微笑着点点头说:“我开动啦!”
每集25分钟,故事稳稳预设不拖沓,语速和情节缓慢,但却能一把抓住观者的情绪,让貌似平凡的食客,把人生的异香带入食物的热气中缓缓散开,将哲思浸透到汤汁里,然后在不经意间涌上情绪。
独立的单元小故事,包裹着传奇的色彩,每集都有一个主线人物,爱吃某道菜,日子平淡,话不多,但身世传奇;每一个故事都像是淡淡的散文,没有大悲大喜,连离别与死亡都显得哀而不伤,似乎结局总有些忧伤,但非常克制。
这大概是与日本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有关,所以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自然,自然的让我向往去一趟日本,亲自体验一番,作为食客。剧中,食客都是些平凡卑微的人物,他们有一些再平常不过的思维逻辑,却也会一时兴起说出意味深长的话来。
每一个短短的故事都非常的简单而又耐人寻味,通过美味的食物回忆起不同的人生,是深夜里最美好的精神享受。记忆尤深:AV老牌男优在土豆沙拉前哭得像个孩子,真正的孩子正在为拼出来的花生算盘惊奇不已,那个爱吃猫饭的唱歌女孩子再也不会来了,但是茶泡饭三剩女还在共同坚守,等待最真诚的爱情。
而原本我以为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可以拍的像《舌尖上的中国》那般完美,至少也有足够的空间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可没料想,它竟就是一部简单套路日版的翻拍剧。
剧中你看不到中国的八大菜系,却能看到泡面文化,顺带还撸了一发“统一”的广告。
原版里是茶泡饭三姐妹,想必编剧意识到作为中国观众压根对茶泡饭无感,所以本土化了一下,把茶泡饭三姐妹换成了泡面三姐妹。
日版黑道大哥霸气十足,中国版却来了个拉二胡的,Really十级尴尬。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可黄磊饰演的厨师却从来没做过“童年回忆杀手锏”酱油炒饭,也从来没做过地地道道的梅菜扣肉,我不奢求剧中会出现西湖醋鱼、佛跳墙等复杂工序的彩色,却连大家平日大排档里最常见的烧烤、拌面、馄饨、炒粉都没有,更别提什么麻辣烫、冒菜、肉蟹煲了。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电视剧不是光引进就行的好吗,它需要结合自己国家的国情和观众的口味,我不期盼说你全部推翻重塑,但至少不要原模原样的照搬照抄。
同样式的复制版居酒屋,拜托,在中国只有日料馆才会做成这种样式好嘛;
同样的日式装束和尴尬的台湾腔,这种混搭,演技再好都无济于事,加上吴昕打头阵,有快乐家族任何一员加入的电视剧或电影都是灾难片现场好嘛,何况还来了俩;
在各种环节穿插广告,还非得硬植入,统一老坛酸菜我就忍了,至少是个能吃的,可安居客的广告又是什么鬼,小店内除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饿了么、美团、口碑,其他广告都是耍流氓;台词一句一个料理,感情这就是一家日料店啊,扶额。
要吐槽真的是三天三夜说不完,原版是单元剧,一集一个故事,国产版拖拖踏踏、墨迹墨迹,一集完了也没见啥剧情展开,当然为了十集的内容凑够四十集,也是挺不容易的。
豆瓣评分一路从3.2掉到2.6,如今只剩下2.3了,听说有望打破豆瓣的电视剧历史最低2.1。
拍的还不如爱奇艺自制网剧《花间提壶方大厨》,虽然剧情菜了点,可文化还是咱中国文化,不忘本,不忘根,且里面的每一道菜都能让你垂涎三尺,过目难忘,豆瓣评分高达8.0,这一比,那真叫一个望尘莫及。
食物是什么,是一切思乡、怀旧、想家的情绪都能在这里得到最温暖妥帖的安放,没有复杂的技法、炫目的配料、精致的器皿,只有一脉相承的食物本身的质感、美味。
或许国产的《深夜食堂》应该把店面放在沙县小吃或兰州拉面馆,这样才能接地气,也更符合中国人吃夜宵的习惯,再不济,搞个烧烤摊也行,分数都不会比这低配版《深夜食堂》更低了!
观后感只剩下两字: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