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信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经验
我们的限制性信念基本上都是通过经验形成的。我们做一件事情,就会产生一系列后果,通过这种“行动—结果”模式,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我采取什么行为,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但我们却往往忽略一个事实:事情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往往没有掌握事实的全部。
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会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形成一个信念,这个信念会左右我们的行为。有时,这种经验并非直接来自我们自己,很可能来自别人。
教育
我们的教育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我们的父母;另一方面是学校。
我们的父母都希望我们的人生能够顺利,所以他们会把自己人生中信念及他们认为好与不好的经验传递给我们。
错误的逻辑
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会先去评估这个决定的:“投入与产出”,确定我们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回报。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于“投入与产出”的估计其实是错误的。我们并没有仔细研究过自己做出的这个决定的依据是否是真实可靠的,并且往往将这个依据泛化。
比如我们有些人的理想是周游全世界,当他把这个理想告诉自己父母的时候,父母常常会说:这在中国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外国人才行。
“周游世界”对我们很多国内家长来说是一件投入比较大的事情,而且并不容易成功。为了避免让自己的孩子把精力消耗在这件没有什么意义的事请上,他们会尽早扼杀自己孩子的这个想法。
但这个理想并非真的“天方夜谭”,所以当你的孩子向你提出“周游世界”这个想法时,如果你将“周游世界”与“花费巨大的投入画上”等号时,其实是你的固有的逻辑在作祟。
现在,实现周游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有的旅游达人一边旅游,一边写作分享,既赚到了稿费,也实现了周游世界的梦想。
借口
有时,我们会用错误的逻辑去形成一个信念,为的是给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借口。
当我们做了一件事情,却没有效果,我们可能会将自己的失败合理化,用一个借口为自己开脱。借口用的太多,就会变成一个信念。
当借口变成“信念”的时候,就会限制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恐惧
限制性信念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恐惧”。
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都害怕被批评、被无视、被拒绝,这些恐惧就会渐渐演变成限制性信念。
比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不敢发言,太安静了。很可能当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发现如果自己反对老师,就会被老师讨厌。老师是权威,被权威讨厌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所以这些沉默的学生才会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
这种信念渐渐使我们失去思考的能力,只能人云亦云,或者被“专家”忽悠。
以上所述情况,你占几条了呢?请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