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传习录·王阳明》
传习录这段话妙不可言,既唯美也很哲学~
我不看花的时候,花开得多么娇艳,它跟我没有关系,我们两个都是安静地活在自己的生命当中。但当我关注到花的时候,它的颜色、气味、状态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便在我的心中有了新的生命状态。
不管我看到与看不到,花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因为我心情的不同而赋予它不同的生命状态而已。
学习"心学"是秉持着一个玩儿的心态去学,当然是"有心之玩儿"。
春花秋月山川河流都是老师,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感知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因为阅人阅事的能力越强,人学到的知识也会越透彻,整个生命也会更通透。
玩儿的心态反而可能会学得更好,因为它遵循的就是"善待生命"。
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是有薄厚之分、同体之分的,因而才会产生出很多秩序。所以想想看中庸之道真得是很难把握喔……
王阳明的前三变
格物,通过外物来寻求道理。王阳明和友人对着竹子格,很不幸,最后什么也没格出来,还病倒了,可见通过外物来寻求道理,还是难以走通的。
修道,据说王阳明已经修到能够“先知”的地步,人们都以为他得道了。但他因惦念父亲与祖母放弃修道。后来忽然觉悟:如果连父母亲人都不思念的话,这就坏了人伦大体。这大概也是佛老和儒家的根本区别吧~
悟道,王阳明被奸人刘瑾所害,发配到言语不通的苗夷之境。龙场是个荒蛮苍凉之地,他日夜静坐,以求静一,忽然大悟:求理于心外,并不正确,主次颠倒。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会被很多的贪念所蒙蔽,所以要不断地扫除内心的杂念和灰尘,才能保持内心的纯真和本色,让生命呈现更美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