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父母总是习惯用“听话”和“不听话”,来评判一个孩子的好坏。一个听话的孩子,被认为是遵守规则、知错能改、有合作精神,关键也可以让父母省心省力。当然,现在的父母也知道一个太听话的孩子,从小过于顺从,将来有可能成为一个“讨好别人的人”。我们当然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极端情况。那么,从“让孩子听话”到“听孩子的话”又会怎么样呢?
1
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大宝回来拿了一张宣传页,说要参加一个三天两夜的夏令营活动,说现在报名可以优惠一百块钱。
而我们确实有计划让他参加这样的活动,可是我们要不要选两三个夏令营活动比较一下?而且最大的担忧是他从来没有一整天离开过我们,以他平时爱发脾气的表现,担心他和别人相处不好。他急切的肯求我们,一副非他莫属的样子,可以看出他确实非常想参加。我们一再嘱咐他,不要在外面乱发脾气,最后我们说“行,那就听你的,给你报名”。他听了以后,屁颠儿屁颠儿的。后来夏令营活动,成了他暑假最期待的一件事。夏令营第一天,老师发了很多的照片和视频,看他整体表现还可以。但我还是不放心,在微信里跟老师说多多关照。老师说“要相信孩子!”。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这么多的担心是源于对他的不信任。两个晚上,每晚他都会给我们打电话,因为他的电话手表信号不好,他都是借别人的手机。听到他欢快的讲话,和同宿舍的打闹,跟别人相处不错。第三天晚上7点多,大宝从夏令营回来,从饭前到饭后, 他一直滔滔不绝的跟我讲关于夏令营的事,还问了好几次“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我?”我很喜欢他这样子,愿意跟我交流。
夏令营之行,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而我们以爱之名,对孩子过度的担心,只能成为束缚他的绊脚石,告诉他“你不行!”。而信任,可以给予孩子力量,让他们毫无顾虑地大步向前。
2
暑假生活开始后,暑假作业成为了孩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宝在写作业上的主动性不高,我经常催促他。这不下午又该写作业了,他要画淡彩。我心想,肯定又是拖延时间,不想写作业。此刻我意识到,我是在给孩子加标签。可是转念一想,大宝马上要参加绘画比赛了,让他练习下倒也是个不错的事情。结果他又要我陪他一起玩。我本想趁着小宝睡觉,做点自己的事情,只好勉为其难了。他调好了水粉,找出一张画纸,让我把手伸出来,把我的手涂满了蓝色,然后把他自己的手也涂满了蓝色。然后说“我们一起摁手印儿吧”。我们把整张画纸都摁满了手印。他自己又调了个白色,撒了一些雪花在上面。
然后他说,“妈妈看怎么样?好看吗?这颜色是不是有点冷?蓝色属于冷色系。那我们再来幅吧,有点鲜艳的颜色”。他又调了蓝色、黄色、还有混合色。最后作品出来了。
“好看吗?是不是很好玩?”他得意的问我。我很奇怪,问他是怎么学来的。他说是在少儿频道看到的。我们把东西收拾好后,他跟我说,“虽然这段时间我没有写作业,是不是很有意义呢?我们亲子绘画了。”对呀,孩子说的没错,重要的事情不是只有写作业,我和他之间的对话,不能句句离不开“写作业”这三个字,还有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
经常听父母对孩子抱怨“我都说了一百次了,你就是不听!”想想就知道了,已经说了一百次了还不管用的话,那肯定是废话吗!孩子的主动性不是催出来的,一定是被某种东西激励,或者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我们要做的,不是发号施令,颐使气指,而是循循善诱,听听孩子的话,听听他们的心声,做一个“听话的父母”,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
3
平时大宝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和小宝一起玩儿了。小宝儿现在一岁两个月,刚刚学会走路,对一切充满了好奇,经常会做一些危险的事情,有时我忍不住要对小宝大叫。大宝跟我说:“要讲道理,不要凶巴巴!”我说他的建议非常好,一定照做,并夸他是一个好哥哥。而大宝也是以身作则,比如小宝抢他的东西 、破坏了他的乐高,他很生气,但却很少对小宝大喊大叫,实在没办法制止了会向我们求助,甚至在小宝动手打他的时候,他疼得直哭,却没有还手。我们觉得这不是他的软弱,反而觉得欣慰,我们从来没有也并不打算教他“大的要让着小的”。听从孩子的意见和建议,让孩子与我们一起为家庭做有意义的事情,让他们与我们并肩做事,这样学到的能力远远超过说教的意义。
《情感依附》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儿童不是由父母培养大的,不是父母教给他们如何成长,而是儿童自己从父母那里“捕捉”了成长所需的东西。”
听孩子的话,认真的倾听,分辨哪些是孩子合理的诉求,哪些是有意义的建议,哪些是所谓的无理取闹,即便如此也是孩子情感的表达和宣泄;听孩子的话,用平等尊重的眼光,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寻找机会让他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在《人生脚本》中,艾瑞克·伯恩说,无论你接下来做了什么,都取决于你的“脚本”。你现在如何回应他人取决于你小时候做出了关于自己、关于他人以及关于世界的怎样的情感决定。脚本是关于你打算如何度过一生的计划。你制订这个计划时还只是个小孩子,它基于你当时对世界的了解。
听孩子的话,胜过让孩子听你的话,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希望让孩子从一个好的人生脚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