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夏目漱石先生,我的第一反应是《我是猫》这本书,第二反应是日本一千元的纸币。总之,自己虽然读过夏目漱石先生的一些作品,但是脑海中对先生本人并没有一个成型的概念。
这本《夏目漱石回忆录》是方尖碑Obelisk出品的新作,里面收录了夏目漱石尚未在国内出版的十一篇随笔、散文、讲稿,构成一部回忆兼议论文集,读完之后,让我对夏目漱石先生的生活、脾性、爱好和思想有了更明确更深刻的认识,很值得喜欢日本文学和夏目漱石作品的读者细细品味。
夏目先生出身于日本一个没落的大家族,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在学生时代曾经是个“学渣”,退过学,留过级。但是夏目先生并不是因为智商低而学习成绩差,而是因为他没有动力好好学习。他仔细思考过自己的将来,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但是似乎不甚明朗。他觉得自己性情古怪,不爱附和他人,曾经想学习建筑专业,后来好朋友跟他说学习建筑在日本没前途,建议他学习文学,于是他就选择了英语文学专业,立下了一个“宏大”的志向——要用英语写出让外国人大吃一惊的文学作品。
读到这里读者会发现夏目先生和普通人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日本国民大作家顿时变得亲切又平易近人。
全书最出彩的,是夏目漱石先生去英国留学之时写的几篇回忆录。这些文字琐碎又真实,读完仿佛看到先生坐在简陋的出租房里吃煎蛋和培根,喝着麦片粥,忍受着不同文化带来的冲击和不适应感,用不甚流利的英文和女佣、和社交名流谈天,挤地铁去剧院看戏,买回心爱的书堆满自己卧房的上上下下、边边角角。
夏目漱石对英国社会的思索是带有一种感性的深刻。他发现英国的阶级差距巨大,中产人士和底层民众过的生活有天壤地别之分,他还发现这个国家虽然倡导绅士文化,实则人情淡漠,资本家脑海中全都是钱和资产。他想回日本过自己以前熟悉的生活,但是又害怕战争给日本带来的阴影会影响到自己和国家。
这几篇文章色调是阴郁的,感情是压抑的,但是又混杂着过着和以前与众不同生活的新鲜感,还隐隐混有一丝丝自傲的情绪,和现当今的留学生写的国外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一篇长长的演讲稿详细地写出了夏目漱石的处事哲学——负责任的个人主义。
夏目先生认为人一定要忠于自己的个性,但同时又要包容别人独特的个性。忠于自己不意味着用权利和钱财去打压和控制别人,而是意味着不背叛自己,不扭曲自己的个性,不做势利小人,不迎合权贵,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辨别力。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家喜欢把夏目漱石和鲁迅先生进行比较,因为这两个人在个性上有一些很相似的地方。
夏目漱石还对比了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他认为两者并不矛盾,也不冲突,在国家安泰之时个人主义抬头属于正常现象,当国家有难时,作为负责任的公民,当然还是要以国家为重谨慎行事。
这让我想起了这次新冠疫情,有多少医务工作者默默奉献,甚至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都是夏目先生口中的负责任的公民。在疫情的时候,人们应该配合检查、封城等一系列必要措施,因为国难当头,不应该再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等疫情过去之后,各种活动重开,人们当然就可以重新回归自我,重新过上自由的生活。
这本《夏目漱石回忆录》让读者读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国民大作家。这个说着“你不要说我喜欢你,你要说这夏夜的月色真美丽”的先生,内心细腻而丰富,让人沉醉在他的世界中,久久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