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从事的乐高教育还是回顾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素质教育,遇到的亲师问题总让我想起韩愈《师说》中的一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业时间愈久,对这句话的认知就更加深刻。在当今家长已深入参与孩子受教育过程的时代,我们作为教室所面对的不单只是学生各方面的进步,也应该慎重地把家长的成长纳入自己的工作思考中。
我们都同意家庭教育是个人教育的起点、我也坚信耳濡目染的影响最深,但是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很多父母忙于工作与其他事务而不能亲自负担教育子女的责任,所以孩子与老师接触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论在时间或意义的交叠上,都比过去紧密。另一种情况是,父母由于语言或学识不足,爱孩子却不知道如何教,所以对学校更充满期待,所以亲师之间的配合就显得 格外重要,如若不懂也不知与老师配合,那么就会在养育小朋友的路上走很多弯路,除上文中我们说到的家长所认为的分离焦虑外,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家长们反思并重视。
小朋友们在幼儿时期还没有分辨对错的认知能力,只会模仿和学习,就会从所受的对待与评价中,定下行为的意向。就好比我的班上有一位小朋友,第一节来上课的时候,非常的内敛,拒绝一切和老师语言或者肢体上的交流,下课后和家长交谈的过程中,妈妈一再在孩子面前告诉我自己的孩子非常的慢热,不易与人亲近,但是在之后的课程中,孩子很乐意和老师分享自己的生活,一点不像妈妈口中说的那么“慢热”。我在想这位宝宝一定是一个经常被家长称为“慢热型”的孩子,其实本来小朋友还小,他们只是不大懂得与人相处时应有的礼貌,一旦有过几次听妈妈在别人面前说他这种行为是“慢热”,慢慢的就越来越不与人招呼,越不习惯有问有答,甚至开始躲躲藏藏,以实际行动来显现他的“人际慢热”。孩子年纪小,对自己没有信心,也没有定见,他是从父母的眼睛、老师的眼睛和同学的眼睛来知道自己是谁。所以父母不要在别人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孩子并不知道你是在谦虚,他会以为原来我在妈妈心目中是这样子的,头就越垂越低,越没有自信了。
我一直觉得教育是一个“求进步的过程”而不是“优劣选拔的定夺”,亲师双方应该共同努力鼓舞学生可喜的倾向与能力,并控制不良的发展。如果我们让家长觉得,孩子那些令他们烦恼的事情只是一时的,的确该加以改善,但不要过度关注,并且建议他们用什么方式改善,解释为什么不能用力过度,家长就不会空烦恼或不知所措了,然后亲师在孩子的教育上共同有的放矢,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