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博士的名声加上罗胖的推荐,使得这本《智能时代》受到了广泛关注。书里说只有2%的人能跟上未来的智能时代,看似危言耸听,其实就是现实——即便是当下,大概也就2%的人能主导时代的发展方向。只是这个百分比里的具体角色一直在变,大多各领风骚好几年,于是显得大家都有机会了——这便是科技快速发展的好处。所以,要想获得一些未来的可能性,先得让大脑步入未来时代,这本《智能时代》算是这方面的指引,从过去的历史、当下的趋势和总结中点出了未来可能的趋势。
未来不可假设,却能够推论,而在推论未来时首先需要找到符合趋势的思维方式。当下最普及的思维方式还是基于“因果关系“的机械思维,源于古希腊的思辨思想和逻辑推理。这种思维方式在过去三个多世纪帮助人类实现了工业化革命,于是被人们普遍视为圭臬。有因必有果,那便是确定性认知。仔细想想,倘若一些事情没有确定的结果,还有多少人会去投入呢?在确定性认知的影响下,人们会在封闭范围里不断优化流程、确定步骤、建立标准,以此确保结果的确定可控性。一如“只要XX就能成功“的逻辑,融化在各种心灵鸡汤里,广受欢迎,这便是确定性认知的普及效应。
因果关系的机械思维和确定性认知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已然显现出了它的局限——难以应对不确定性。即便你做对了一切,还是会功亏一篑,时也、命也、运也,说不上来,这就是不确定性,会带来巨大的不安全感。而随着信息化的高度互联和大数据时代的广泛运算,全新的“相关关系“思维开始崭露头角——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会触发一些可能性,获得一些相关性,而整个时代会因为我们的参与发生蝴蝶效应,造成可积累的变化,无论是对于我们自己还是所有相关的人。倘若要适应未来时代,首先需要的就是让这种“相关关系“的思维模式取代“因果关系“的思维模式,去拥抱不确定性,拓展可能性。
其次在于对数据的认识。相对于工业时代的生产制造,信息时代践行的是:凡是寻找,必能找到,万物互联和互联网+便是这一阶段的成果。而接下来的一句话是:凡是走过,必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就是数据。
在各种终端不断智能化、数据获取愈发全面、运算能力不断加强的趋势中,如何利用数据成了面向未来的关键问题。数据不是黄金和石油,而是土壤,是智能时代的养料。通过对数据的加工和利用,将会创造大量的智能化产业——吴军博士在书中提到了未来社会的三个特色:智能化、精细化和无隐私化,这是从由上至下的社会视角进行的预测,而作为数据创造者的个人如何获得其权益的方向,《智能时代》里并未提及,却是另一个充满可能的方向。
除了很多精彩的历史故事和实际案例,书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什么是能历经岁月和趋势难以改变的?这涉及了时代的淘汰效应,和每个人有关。对一个人而言,迎接未来所要做的根本准备便是——做机器不能做的事,同时学会与机器合作。未来,能运作复杂模式的思想家、发掘人类爱好的创意工作者和通过服务与人的连接者将拥有不被淘汰的机会,因为未来需要这样的人才,那么,就该从现在开始往这个方向努力积累了。
诚然,关于未来的预测大抵是宏观而又片面的,但能融入这样的趋势确实需要学习和刻意练习,毕竟人是经验动物,习惯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那么,这本《智能时代》就可以当成是一种提示,让人看见时间的力量。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那在流行之前做好准备,让大脑先步入未来时代,再慢慢跟进,难道不好么?
所以,这确实是一本需要抢先阅读的新书,不妨一看,过时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