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说的是“他的朋友长期严重沉迷于《逻辑思维》,现在世界观似乎有点反常。”
这个人的朋友,且称为小邱吧。小邱在北京某国企担任仓库管理员,却每天坚持健身,坚持在得到APP上学习打卡,从他们的聊天可以看出各种高大上的词汇,涉及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的概念。
这个人对小邱的质疑在于,他认为小邱过于沉迷于这些理论学习中,只读万卷书,不走万里路,甚至说他沦为知识的奴隶,一辈子只能当个螺丝钉。小邱却觉得现在的学校教育不能把人培养成理性,看不惯对方忙着考研,忙着事业,认为对方活得不明白。
社会中的“小邱”们并不少见,尤其是在稳定的体制内。他们渴望成长,但是面对人际关系单调、没有挑战性的工作,毫无用武之地,有种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感觉。但是,他们也惧怕变动,害怕背水一战的艰辛,不忍放弃稳定的生活。
所以,他们有自己的坚持,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不平庸的活着,总比一些人庸庸碌碌,天天看肥皂剧强。
这样的一群人里,又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像小邱这样的人,陷入了低水平勤奋,也就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坚持学习、坚持健身的人却让朋友觉得反常?
我想,可能是缺少了几分烟火气。
从他所关注的《逻辑思维》来说,罗胖从逻辑思维到打造“得到”APP,所传达的是提供碎片化时间获得高效知识解决方案的理念。可以说,“得到”驾着知识付费的浪潮,让更多人可以更轻松的拓宽知识面。
但是,这种被嚼碎的知识很容易让人陷入“尽信书”的漩涡中,以为靠这种方式就能应对社会变化的焦虑,反而可能像老驴拉磨一样,围着一个圈打转。
其实,在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最好的方式是在思考中精进,而这样的“二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曾经看到过一个畅销书作家说过,当你写作这件事换不来钱,就是低效的。
之前,我觉得太功利了。可仔细一想,这有他的道理,一件事能赚钱的前提,是能给别人带来价值。既然想要努力应对“温水煮青蛙”的悲剧,却还在填鸭式的输入,又怎能换来价值。
不言而喻,另外一种人就是在温水中给自己加一件防护服,还是那种水陆空式的,以便水温高到一定程度,能张开翅膀飞出去。
认识一位在社区医院里工作的医生,利用业余时间拿出心理咨询师的证书,经常在网上给人做咨询。她说,去年家里遭受巨变,就是靠着这种可以兑换价值的底气撑过去的。
其实,他们比前一种人,只是多了一份实践中的思考和积淀。
当你享受稳定工作带来的舒适时,不妨也学着在生活中给自己留一条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