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推荐的好书,不自觉地就加入购物车,下单购买。
看到得到和喜马拉雅新上的课程,觉得特别心动,想要买买买。
但是,很多书和课买了就再没有看过。每次想到的时候,都觉得特别的焦虑,对自己的行为很内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开始了我的“囤”课之旅,并且很多课只是囤了却并未学习。有的时候想好了有空的时候就去学,但是等到有空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没有学习的欲望了,再加上囤的有点多,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网上有人称这种“病”为松鼠病。松鼠喜欢在冬天囤积大量的坚果,坚信有一天会用上它,但最后却很少吃。我们和松鼠一样,唯一不同的可能是它们囤事物,而我们囤书囤课。
今天看了永澄老师的一篇文章(永澄:简单方法彻底解决囤课,囤书不看的焦虑)才意识到自己一些错误的认知,并找到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错误的认知
我以前的看法是囤了很多课不学完就是一种浪费。这种浪费会让我产生焦虑感,会打击自信心,会让我觉得自己很差劲。这种情绪让我更不想去学这些已经囤了的课,但是往往看到好的课程又害怕错过,控制不住地继续囤课。然后,恶性循环。
但是,永澄老师订阅了所有得到专栏文章,却不会感到焦虑。看了他的文章,能够知道他的学习目的和我的并不同。
我学习的目的更多是学完所有的课程,至于学完以后能不能应用等等可能不在我的考虑范围。而永澄老师学习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世界、解决问题和指导实践。
基于这种目的,我们关注的问题不再是我怎样才能将买的课程全部学完,而是我学了这个课程有什么用,在什么样的场景里我可以使用这些学到的知识。
换句话说,关键不是你学了多少知识,而是你学会了多少知识,而衡量你学会这些知识的标准是:这些知识是否提升了你的认知,改变了你的行动?
当然,我们如果指望刚刚学习就可以达到应用的程度也是不太现实的,更重要的是“温故而知新”,并且在实践中获得反馈,不断改进。毕竟,学习这件事情无法一劳永逸。
方法上的精进
对囤课这件事有了正确的认知,之后就是要在学习方法上有所精进。我的方法是搭建知识框架,主动填充知识。
一般课程,老师都会有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就像是书籍的目录一样。我们可以从这个框架中,知道这个领域大概需要了解什么知识。有的地方,老师会说的很清晰,有的地方就会简单带过。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根据这个框架,主动地往里面填充知识。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绘制出整个课程的框架图。
当我们有了这个框架以后,我们学到的一些知识就不再是零散的,而是可以自动地放入框架中,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
很多课程老师都会提供一些课外的补充书籍,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填充自己的知识框架。
ps:你有松鼠病吗?你会如何应对“囤课”的焦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