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篇第二段章句,是有子的话,很可能是有子的弟子记录的。有子,有氏,名若,字子有,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此段主旨为:孝悌乃仁之本,是仁爱的核心。
要理解这段话,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1,孝悌的意思
2,仁的意义
3,孝悌与仁的论证是否严密,可信?
以上三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也是看似明白,其实一知半解。孝悌,仁,在儒家学派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今晚我试图深入的理解下孝悌,仁爱和君子之本。
孝:孝从老从子,善侍父母者。-《说文》,孝是对自己的父母尽心尽责奉养,有尊老之义。传统人际关系有五伦一说,分别是: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
每个人基本一出生,就会产生一种父子/母子的关系。此种关系伴随我们的一生,在我们不能独立生活之时,都是由父母对我们的生活负责。因此孝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关系。而孝也是作为子女对父母的一种报答。生活上往往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更多,而子女对父母的爱不足,因此孝道是非常值得提倡的美德。
儒家思想极为重视孝,因为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那么就是禽兽不如,又如何可以成长为圣贤?
孝,不仅仅是抚养,更在于情感上的尊重,敬爱。而这种尊重敬爱的情感正是人与禽兽的区别。
同时孝,推广开来,也适用于君臣,上下级的关系。在古代,君为一国之主,代理国家的政务,在某种意义上算是民的父母,而上下级关系,也类似于此,毕竟上级给下级薪俸,类似于父母对子女的抚养。由此对上级要有起码的尊敬。
弟 通悌,是敬爱兄长的意思,《说文》:善兄弟也。在古代社会中,人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而古代的家族往往很大,不止一个儿女,因此在孝之后,兄弟姐妹的关系和睦,团结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悌,引申开来就有兄弟姐妹和睦友爱团结之意。
孝悌是人出生之后,未接触家庭外部,而在一家之内的关系,是礼之起源。当一个人在家就能把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做到位的时候,那么他就可以算是一个有礼之人了。稍微启发,便可与家庭外人相处好,这样的人,可以算是有学问了。
因为懂得了孝悌,明白了礼的根源,那么这样的人很少会冒犯父母或者上官。因此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而懂得了基础伦常的人,养成了孝悌习惯的人,本来就极少见冒犯父母,上官,又怎么会乱了伦常呢?因此,有子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没有这种情况)这是有子基于孝悌的推论。
关于这一观点,也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因此自汉朝开始,每个朝代都标榜自己:圣朝以孝治天下。而有孝心的人,起码懂得知恩图报,就算坏又能坏到哪里呢?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仁之本也。
对于仁的讨论,《论语》有过许多说法,这里是第一次出现。仁者,爱人也。孝悌是对父母兄弟的爱,来源于血脉,是从一出生就自动缔结,并且会有长达数年的相处,这种情感,无疑会对一个人在成年以后的各种交往,产生影响。说孝悌是仁爱的根本,这个说法,是没什么问题。君子务本,君子致力于加深这种孝悌的情感,尽责于父母兄弟,就能进入仁道了。仁爱值得始于家庭,这从时间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上是合情合理的。
人能够爱自己,爱家人,满足了这些条件之后,才能进展到社会,国家的大爱。《大学》里面也讲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四大阶段,都要植根于个人的圆满,只有个人达到了层次,才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境界。仁,不正是从个人到家族到国家再到天下吗?
因此孝弟是仁的根本,如何强调重视也不为过的。当今社会,各种问题频出,也是和孝悌文化的缺失有十分关系。如果只重视经济,不注重文化,那么维系人的情感被忽略,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孝悌,为仁爱之本,本立而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