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四月一共读了五本书,其中有一本是专业书,为了复习而读,但是却很有意思。有的是再三重复读的,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有的是第一次接触,像奥兹的作品。这个月读的书分别有小说,散文,诗歌,文学史。
20.第一本,《呐喊》,鲁迅,2017.4.4于图书馆阅完。
微感: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不能已的人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跑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呐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那倒是不暇顾及的。”
先生的作品,在任何时代来说,无论是思想价值,或者是写作技巧,都具有不凡的价值于意义。对于人性的善恶,卑劣,以及当时社会革命的现状,先生都看得清楚,真实而赤裸裸的展示在了文章里。但是却仅仅是指出问题,剖析问题,你无法在他那里寻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寂寞中奔跑的勇士,大到当时革命思想启蒙的先驱,小到现在坐在图书馆里啃考研英语的我,我们都是寂寞的,孤独的勇士啊!
还有如果要死,我要清醒着痛苦悲壮的死,死在荒原,死在黑暗,死在铁屋子里。
一句话摘抄:
1.“假如有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到以为对得起他们吗?”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破坏这铁屋的希望。”
2. 救救孩子……
21.第二本,《野草》,鲁迅,2017.4.10于图书馆阅完。
微感:
《野草》大概是先生内心最真实的表达了,所以这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他自己也曾提到这不是一本给青少年看的书。
他在题辞里写到:“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这野草,是先生自己。读他的杂文,小说给我们的感觉他是一个战士,以笔为武器,不停地战斗,像一个不会倒下的巨人。你读野草,总是会读到一种自我怀疑,许多篇章,都是以我做了一个梦来写。基调是幽暗,晦涩,血淋淋的。
野草每篇文章都篇幅短小,与《朝花夕拾》不同,读起来的感觉确是酣畅淋漓,舒服,痛且爽!不喜欢他的人,我是不愿意他去读《野草》的。
一句话摘抄:
1.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2.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22.第三本,《生命的蓝调》,雨歌,2017.4.15于公教106阅完。
微感:
雨歌原名张雨,现居兰州。
雨歌说:如果你碰见一个美丽的女子,你无法形容,你就说:“她像夏夏一样。”
诗集在桌子上摆了很久,我用一堆资料书,把它压在最底层,快要腐烂的时候,抽出来见了阳光。我试图从字句之间,去了解这个留着长发,时常站在教室门口大口大口抽着烟,目光深邃,讲诗的男子,上课时目不转睛的打量,是不够的。
野孩子,搁浅,撕裂,爱情,怀乡,我在他的诗里找到了许多情感,一个人内心的世界。
《生命的蓝调》是雨歌10年诗歌创作的一个结集,诗中的意象明净而纯洁,在忧伤和奔突中,缓缓绽开了一个年轻生命的花蕾;一个充满激情和憧憬,求索和困顿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句话摘抄:
1.善良的人没有四季
花朵、腐朽的根
暴风雪,流血的野兽
爱情与粮食
……
它们像黑色的蝙蝠
蹲在头上
2.这是三月的末日
空气中弥漫着冬天的荒芜
你对我说我该撤退了
就像一夜之间疯狂生长的青草
在天亮时退回到梦里
退回到它们自己的出处与死亡
永恒与沉默
23.第四本,《我的米海尔》,阿摩司·奥兹【以色列】2017.4.25于图书馆阅完。
微感:
《我的米海尔》确立了奥兹在以色列文坛的重要位置。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汉娜的眼光观察世界,感受人生,手法上匠心独运,行文流畅自然。但是有时候读起来,却又压抑,乏味之感。
汉娜自幼与邻居家的一对阿拉伯双胞青梅竹马,双胞胎任由她支配,能够满足她的强权与施虐意识。但是结婚后,他从丈夫那里得不到这一切,于是她绝望,抱怨,发泄,近乎歇斯底里。汉娜的性格本身具有许多弱点,但奥兹采用女性口吻叙事,展开情节,具有一定的女性意识的认识。
一句话摘抄:
1.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的爱人已经死了,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在年轻的时候浑身充满着爱的力量,如今那爱的力量正在死去,我不想死。
2.我拒绝屈从于岁月的魔爪。我恨它。岁月本身就像沙发、扶手椅和窗帘一样,是单色调的微妙变化。
25.第五本,《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郭预衡。2017.4.29于图书馆阅完。
微感:
教科书总是被我们抗拒,不接受。但是当你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你会发现也是蛮有离谱的。郭预衡的《古代文学史》读起来的感觉就是脉络清晰,容易总结,甚至清楚的介绍了每个时代作家的作品,生平,思想以及创作技巧。但由于它经常借用古籍里面的话来印证自己的观点,阐述观点时用现代汉语表达得分量不够,读起来有时候会觉得晦涩难懂。
一句话摘抄:
略
以上便是我本月的阅读情况,日子不知道是不是更忙,看得书变少了倒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