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难得奇遇网站
2005.11.18
作者风景
这好像是一首台湾校园歌曲,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大陆最早的流行歌曲之一。
“背起行囊穿起那条发白的牛仔裤,装作若无其事的告别,告诉妈妈我想,我想离家出游几天,妈妈笑着对我说,别忘了回家的路……”
听这首歌时还在上小学,十七岁是遥远的事,十七岁就可以背起行囊,对妈妈说再见了,就可以去流浪了──多让人向往啊,对十七岁的渴望就是从这首歌开始的。
后来那个歌手被人们遗忘,那首歌也不再被传唱。直到有一天,准备扔那条洗得分不清黑白的牛仔裤,才忽然想起,那正是我十七岁那年买的。那是我第一次自己买的衣服,第一次见到海时就穿着它,第一次进DISCO舞厅时也是它……原来,我的十七岁也有这么多记忆与情绪,原来,我的十七岁也是值得歌唱的。
还有个场景是关于十八岁的。有一天在公共汽车站,偶然听到了一对恋人的私语:
“你什么时候最快乐?”
“十八岁。”
“为什么?”
“不知道。那个时候,很纯吧。”
说十八岁最快乐的女子当时已经超过二十岁了。而我是十七岁。是的,那一年我十七岁,我记得很清楚。我也想问,为什么是十八岁呢?我就要到十八岁了啊。
那个问题至今也没有答案。只是几天以前,在为一个朋友举杯庆贺生日的时候,我忽然冲动地叫道:“永远十八岁!”其实她也早过了十八岁的年纪,我只是希望,十八岁的快乐能再返眼前,哪怕当年并不明白是什么样的快乐。
藕玉妹妹啊,罗里罗嗦讲这么多,并不是要回答你的问题。我知道我没有这个能力,况且最好的答案将由你自己找寻,你欠缺的可能只是时间罢了。
不过我很愿意跟你谈我听《AT SEVENTEEN》的感受,当然听的时候十七岁早已远去。
通常我初听歌时不看歌词,我喜欢听到歌词被唱出而不是从纸上读出。对于听不懂歌词的外文歌或粤语、台语,我也是等到对旋律有了足够感觉后,才去找词来对照。但是这首《At Seventeen》,我听了一遍后就迫不及待地拿来文案,也许是因为听第一遍就有了感觉吧。
听惯了齐豫用天使之音传递流浪、爱以及泪的故事,《十七岁》的亲切、平稳的叙事风格让我惊异,也让我更觉得贴近。谁没有十七岁呢?谁不曾经/将要经历十七岁呢?齐豫的声音在讲十七岁的故事时,变得温和、沉静,好像冬夜坐在火炉边,温暖的红光在她脸上跳动,她微笑着看着我们,亲切的语调印在我们心海里。
很自然地,我想到了《那一年我十七岁》。两首十七岁的歌,我都是在远离十七岁的时候听的。我不知道感受是否可以客观,在我看来,中文的那首更多地表现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英文的则多一份走进现实的失落。幻想瓦伦丁的日子,害怕做墙花的忧虑。这些丑小鸭的经历在回忆中显得那么可爱。而“女大十八变”,蜕变的日子就要来临,即使蜕变的过程可能是漫长,可能不是如我们所想,但愿日后想起十七岁的日子,还记得起这些歌和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