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神范蠡(1)《遗腹子范少伯》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4NDc0OTk0Mg==&mid=2247484927&idx=1&sn=81317b2ce36c8721f7e9c24d14f24743&chksm=cfb226e6f8c5aff064bdee58995d75d1b4f26f955519d2a4707cac72577061f965dd726bcb8c#rd
文财神范蠡(1)《遗腹子范少伯》
2
文种寻贤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是“三顾茅庐”,文种为给越王勾践寻得大智大慧之人,三次探访范少伯。
公元前502年,楚越结盟。
2.1计倪离开,范少伯学有所成,深藏不露
公元前504年,计倪在文种找到他之前就悄悄离开了楚国。因为他在楚国的所见所闻及隐居寨湾湖十四年的经历,使他预料到楚国早已盛极而衰,难以再现当年楚庄王称霸中原的辉煌。凡事只得顺势而为,他选择离开。
这时,范伯已经成家两年,少伯也已学有所成:他对兵法、兵器悟性极高,一点即通,远远超出了他的父亲;对天象、农耕、计算、畜牧有独到的见解,并初用于实践中。
计倪临走时,特意给少伯留下十二册竹简,并叮嘱说:“凡事可行则行,事当行则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要切记:修为在已,立一志,专一志,才能成一志。”
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烙印在少伯心里。聚散随缘,他并没有因为老师的离去而伤心难过,也没有因为老师的离去而更加发奋用功。他依然与年长的同伴捕鱼打猎,与年幼的伙伴嬉戏玩耍于湖畔田间。有时他们也拉开架势,发动一场“战争”,每次战役,他都打得对方落花流水。
在乡民眼里,少伯似乎是一个言行古怪、不合时俗、有时还有点痴的孩子。
少伯有一支铜笛,是老师为他雕的。他常常在清晨人们还沉醉于梦乡的时候吹响它。有时,他一身青衣,用黑巾束发,放牛归来,倒骑在牛背上,吹起悠扬的曲子。他无心管牛,任由它四处走。
少伯还有一把竹剑,那把剑从不离身,只是没有人见他练过剑。他似乎已经习惯做一个山野闲散之人了。
直到文种出现。
2.2文种三次访贤
文种做了越国大夫之后,意外地遇到了当年寻访不得的文子,即计倪。计倪曾在楚昭王在位时上书,提了治国七术,当时署名文子。现在文子竟在越国与文种同朝为官,做掌史大夫,并改名计然。
恰逢计然向越王上了一策书简,署名文子,被文种认了出来。文种对计然敬慕已久,多次拜访后尊为老师。
像过去一样,计然依然淡泊权位,他将自己研究多年的学问一部分传授给了文种;另外,在太子勾践问得紧迫时,也献出几条计策来。他早已嗅到了腥风血雨的味道,预感到越国不久将有战事发生,但越国缺少有实战经验的将才,于是他推荐了自己的好友,陈国的将军百里良。就在百里良到越国后不久,计然再一次“神秘失踪”了。
勾践急于成就霸业,让文种去寻找大智大慧之人来辅佐他。文种想到了计然曾说起他在楚国宛县的学生。
于是,文种便派出小吏前往楚国宛县打探。一个多月后,小吏回来禀报:“宛县并无奇人异士,只有一个叫范少伯的天生异禀,当地人称他有‘圣人气’,但他时痴时醒,是个狂人。”
文种听到范少伯的情况后心中诧异,想了想,笑道:“据我所知,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智之毁。这是一般人所不懂的。”文种由范少伯而想到自己:年轻时希望参知政事,辅佐君王,不是因为锋芒毕露、为时所讥、为人所诟而最终错失良机吗?转眼已过而立之年……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用一人而立国者,前史不乏其例。如此一想,文种决定亲自前去拜访。
由越至楚,千里迢迢。文种带着几个仆役紧赶快行三十余日才到楚国宛县。文种曾在这里做县尹,他对这里的一村一寨都非常熟悉。跨过一条弯曲的小溪,见到路口有两棵百年银杏树,西边便是三户寨。
文种在村头下了车,径直走向范家。为见范少伯,他还特意修饰了一番:头上高挽发髻,用头巾小心系好;上身穿一件华丽长袍,下身着一条绸缎长裤,脚上蹬一双薄底快靴,再将自己每天用来练习武艺的青铜长剑悬挂在腰间。到范家门外,却见少伯住的破旧院落大门紧闭。
越国大夫亲自来访一个狂人,立刻在全寨引起轰动,乡民们纷纷赶来观看。门外早站了一群看热闹的大人小孩。文种跨进范家门后,突然看见院墙下的破洞里有个头发散乱、满面灰尘的人,正趴在洞口“汪汪汪”地学狗叫,还不时朝着文种挤眉弄眼。
周围的小孩子们哄笑起来,齐声叫喊:“范疯子,学狗叫,汪汪汪,真好笑。”几个仆役赶紧上前,想把破洞挡住,担心文种感到难堪。文种却说:“不要挡了,我要拜访的正是这位先生。”
他看不清少伯的脸,只得走过去对着狗洞毕恭毕敬地拜了一拜。里面的少伯却把头一扭,不再多看一眼。文种示意随从们不要吭声,沿原路回去了。
第二天,文种又来了,他还是衣冠整齐,言辞谦逊。少伯穿着一身麻衣,满脸污垢,倒骑在牛背上,吹着他的铜笛,毫不理会来客,逍遥而去。
文种听那曲调激越高亢,充满天地灵韵,沛然大气,这不是一个痴人所为。
范伯夫妻觉得过意不去,忙出来向文种道歉。文种尴尬地笑笑,再次无功而返。
策三天,少伯对他的兄嫂说:“今日有客人来,请借我一套衣帽,我准备见客。”少伯穿上干净衣服,梳洗得整齐利落。果然,刚收拾好,文种就来了。
此时的少伯仪表堂堂,一见文种,赶紧迎上前去,长揖行礼。文种回拜,上下一打量,只见少伯神态潇洒,面目英俊,一双眸子炯炯有神。而且他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不再傲慢无状,而是如谦谦君子,请文种进屋细谈。两人纵论天下大事,“终日而语,疾陈霸王之道,志合意同”,十分投机。
少伯为什么会有这种前后矛盾的举动呢?只有眼光独到的文种才能看破。文种对随行的一班人说:“有高世之材,必有遗俗之累;有至智之明者,必破庶众之议;有大志者,有拘于细;论大道者,不合于众。”
那时,楚国的政坛被贵族豪门把持,范少伯是一乡野村夫,既无钱行贿买官,又无达官显贵举荐,因此尽管他满腹韬略,也无人问津,想进入政界施展抱负,却不得门路。
既然怀才不遇,前途无望,他也就“不求闻达于诸侯”,整日披发佯狂,笑傲俗世,乐得扮演一个疯癫而出世的角色。
所以当文种来了,范少伯倒要看看此人是否真心求才。从这我们可以看到范少伯是一个心理素质很好,做事能够沉得住气的人。这样的人,能做大事。
与文种晤谈后,范少伯毅然决定离开楚国,随文种入越。这一年是公元前497年,范少伯二十岁。
2.3 范少伯埋剑
文种一行经过近一个月的舟船劳顿,于夏秋之交,在桐汭(今安徽附近)上岸,骑马东行。一天后,终于在楚、吴、越三国交界处进入越境。
刚踏上越国的土地,少伯便翻身下马,对文种说:“文大夫,某有一件要事须办,请先生先行一步。”
文种不明其意,问道:“少伯你从未踏足此地,不知有何要事?”少伯不答,从身上取下那把竹剑,把它埋在一棵粗壮的大叶榉树下,说:“既然已经决定辅佐越王,这把剑还是不用为好。”
文种更感疑惑,问道:“只是一把竹剑,何须埋它?”“剑乃杀戮之器。负剑而见越王,必助其杀气,有违王道。”少伯一脸严肃地说。他埋剑后在树上做下记号,又拜了拜,甚感惋惜地长叹一声。
2.4 范少伯改名
文种看着范少伯埋剑,颔首而笑。少伯接着说道:“我现在改名范蠡,蠡者,虽为圣虫,但也是很不起眼的小虫子。请文大夫回禀越王,范蠡明年春上准到,将效命于越。”
范蠡的言下之意就是他现在不随同文种去见越王了。那他要去哪里呢?
文种明白少伯的用意——要实地去考察越国的民俗风情,顺便考验越王是否果真有诚意。
文种回答说:“好,我回朝后立马向越王禀报,也请范蠡贤弟多多保重,后会有期。”两人心有灵犀,不再相问,就此暂别。
——此篇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