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B站里看了两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和《都在酒里》,都是我平淡生活里的麻醉剂。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但是还有书籍
对于我来说,《但是还有书籍》是非常合适在睡前观看的纪录片,因为很容易让人抵达静谧安然的状态,可能也与胡歌的配音有关。
这部纪录片总共有5集,每集20分钟左右,记录了和书有关的人和事,推荐那些遗落人间、寂寂无名的书籍,也分享爱书之人形形色色的故事。从图书编辑如何编译一本书到二手书的奇幻漂流,从绘本的创作到快时代里的阅读人,每一集都带你发现书山墨海里的新世界。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高楼大厦的便捷社会,到处都是成年人面无表情的心碎现场,而我们可“避难”的地方真是少之又少。
你走到阳台发呆、躲进出租车后座睡觉、在楼道里驻足发呆、钻进被窝封锁身体,这一切像是一场寂寞的游戏,又带着徒劳的结果。
最终,你打开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在字里行间完成了只属于一个人的避难行为。
如此看来,喝酒抽烟蹦迪写诗,都是摇头晃脑的幌子,向书籍投降,才是最好的治愈方式。
我想,人天生就喜欢躲藏
《但是还有书籍》的第一集就推荐了台湾作家袁哲生的《寂寞的游戏》——
“我想,人天生就喜欢躲藏,渴望消失,这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事”
“人一旦开始躲藏就很难停下来了,这点我始终深信不疑。”
我深信不疑,因为生活之外溢出的琐碎思想,像小时候玩捉迷藏一样,躲起来的时候,既怕被找到,又怕找不到。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孤独感是个不可公开讨论的话题,人与人之间的悲喜并不相通,即便是拿出来讨论,也有难以消化的风险。
我为此找过很多借口,我说我喜欢宇宙太空人的形象,迷恋那种独自漂浮的状态。我说我热爱喝酒,不仅是酒精本身让人偷偷的愉悦。
但最后发现,我只是喜欢躲藏,不论是望京还是立水桥、504室还是302,不论是博客还是微博、乙醇还是咖啡因,我只是习惯躲藏,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都留下很多缥缈的情绪,这情绪升腾如烟,随青春渐灭。
暗自成长的路上,不是接力赛,而是如躲迷藏般的,寂寞游戏。
这本书里印象最深的是《密封罐子》,一个夜里,妻子提议,在纸条上写下对彼此想说的话,再装进罐子里,埋到院子里的大树下,二十年后再打开。但丈夫瞒着妻子,当时什么都没有写,把一张空白纸条放进了罐子。几年后妻子不幸离世,某天丈夫想起树下的罐子,挖出来想看妻子当年写了什么。
当他看到罐子里只有一张空白纸条的时候,就明白了,妻子曾偷偷挖出罐子打开看过,当她看到丈夫的空白纸条的时候,就把自己写的那张纸条取了出来。
丈夫明白了眼前的一切之后,他笑了。
这不是关于埋怨和恨意的爱情小说,这分明就是一个生而为人的、可怜的寂寞游戏。
本书作者在三十九岁的年纪自杀,但正如张大春的代序里写的那样“即使尽我余生所有的时间与经历重读他所有的作品,仍然不可能找到他放弃活着的原因。”
另外《但是还有书籍》里还推荐了一些书,我比较喜欢童伟格的《王考》以及张爱玲的《流言》。
人间欢愉,都在酒里
《都在酒里》是机核的老张和西蒙带来的一场关于啤酒的体验之旅。
从精酿的体验到起源的探索,老张带你去北京上海的精酿酒吧溜达一圈,在北平机器喝一杯百花深处IPA,再去三里屯的悠航点一份东四豆腐,配一排flight,让精酿啤酒和美食的搭配下,充分爆发出具有不同层次感的的味道。
再跟着老张跑到美国过美式周末,看美国人是如何在一年里吞下那么多啤酒的,滑雪滑到山顶要配一杯“冬日艾尔”,骑行之后在坐在后备箱上喝“琥珀艾尔”。
最后再次回归到精酿啤酒本土化的发展,看一个歪果仁老高给自己的胡同酒吧起了一个特有诗意的名字-大跃啤酒,出自诗句「乘肥大跃须年少」,意思是年少需尽欢,别管老子想干嘛。
就这样坐下来,在胡同里吹着风,向老板点一杯“北京隐士”,从此做一个寡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