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样我们不停的与外界交换,认识他人——与亲人共生、结识朋友,同时分辨陌生人和敌人。
如何分辨“他们”
红色高棉屠杀同胞时,分辨敌人的标准是“是否戴眼镜”,戴眼镜是读书人,读书人是原来的统治阶级,统治阶级是坏人。卢旺达饭店中胡图族与图西族的区别是个子高一点、鼻子宽一点。我们也经常打地图炮,河南人、东北人、上海人各有瑕疵。
其实我们区分的“我们与他们”标准是模糊的、随意的、武断的,并且根深蒂固的相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将这些辨别标准总结为一个XYZ模型。如果有人有特征X,那么就认为他是Y类型的人;如果是Y类型的人,他一定做出Z的行为。X是一个客观事实,而Y是一种观念。Y是想象出来的概念,无论如何也直接推理不出来Z。
实际当中的转换
我们常常自己开车时希望行人不要乱过马路,而当自己走路时却希望车到是红灯,人行道是绿灯。我们不停的转化着“我们”与“他们”的界限。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人是一种群居动物,群居动物有个特点,那就是对内团结,对外仇视。为了保持团结,会刻意的对外仇视。其次,人找自己“部落”时,没有一个客观不变的标准。人们会找各种理由划分我们和他们。最后,我们不必过分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人们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的互相敌视,但转脸又和好如初。人的行为其实不是由本性决定的,很多时候是由情景确定的。
为什么要区分我们与他们
一是认知的需要,二是合作的需要。
前者是因为我们把人分成不同的人,会节省很多的认知资源。后者原因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原始社会时很难生存下来,要生存就要合作,要合作就要有集体意识。
我们和他们之间被认为存在极大的差别,这被称为“基本归因谬误”。我们在解释自己行为时,会更多考虑到情景。而解释别人行为时,却更多归因于本性。其实,人的行为往往不是本性决定的,而是由情景决定的,但对我们在不清楚别人情景的情况下,就会一下子跳到对他们本性的判断。所以我们很容易低估一个群体内部成员的差异,高估我们与他们的差别。
刻板印象
即:形容人们对某一社会社会团体行成过于简单、僵化的印象,也就是脸谱化思维。
刻板印象的坏处不但有可能有预测误差,更令人不安的是,它可能会成为自证预言。人容易受到心理暗示,更糟糕的是当自己做不好时,或受到批评时,还容易迁怒他人。
刻板印象在时间充分时、精力旺盛时会被意识到,容易被纠正。但有意识地抑制它,可能会出现反弹。
深度接触一类人会消除刻板印象,但是这种接触机会太少,很难达成。如果接触浅显,会把特殊的人单另划分。
它与生俱来我们很难消除,大多部分情况造成轻微错误。重大决策时需要我们省察自己,才能理智的利用自制力克服缺陷。可怕的是有的人拒不承认自己有刻板印象。
部落文化
只有清醒的悲观之后,才能坚定的乐观,这叫大彻大悟。
更好的反省人性,才能更好的认识别人。虽然有“基本归因谬误”、“刻板印象”,但是我们需要部落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
部落五个阶段:
1、绝望的社会底层,生活不公平,没有道德可言,没什么希望。加之反社会,暴力倾向。
2、对自己生活沮丧,陷入抱怨之中,人生态度消极,能偷懒就偷懒、能混就混。显示自己无能最好就是老于世故。通常有一个颐指气使的领导和唯唯诺诺的下属。
3、很多朝气蓬勃的人,努力工作、爱学习,单很难与人合作。没有成功原因是“周围都是白痴”。自我感觉良好,单内心中充满焦虑。
4、我们很棒,你们不行。团队内部,愿意坦诚合作,大家相互补台、分享,超过其他团队。会忘记上下的层级。企业会憋劲赶超对标企业。
5、人们不关心竞争对手,他们唯一关心是如何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潜能。
愤世嫉俗的帮派——沮丧消极的懒汉——黔驴技穷的孤胆英雄——互相补台的竞争团队——专注改变历史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