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7年
发表刊物:《中国药房》
论文作者:刘燕琳,刘海燕,常金,党和勤
桑黄作为一种极具药用价值的真菌,其多糖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备受关注。该研究旨在深入探究桑黄多糖对肉瘤 S180 细胞在体内和体外的抑瘤效果,并初步剖析其作用机制,为桑黄多糖的抗肿瘤研究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
实验方法
-
材料准备
研究采用了来自泰山山区的桑黄子实体提取的多糖成品,纯度高达>98%。实验动物选用 KM 小鼠,细胞则是肉瘤 S180 细胞株。同时,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如酶联免疫分析仪、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并准备了相关的检测试剂盒。
实验设计
体外试验复苏并培养 S180 细胞,将其接种于 96 孔板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0、2、4、8mg/mL)的桑黄多糖溶液,培养不同时长(12、24、36、48h)。通过 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利用 Hoechst 33258 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
体内实验构建 S180 细胞荷瘤小鼠模型,将 40 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桑黄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 400、200、100mg/kg)。对照组给予蒸馏水,其余组给予相应剂量的桑黄多糖溶液,连续灌胃 12 天。末次给药 24h 后,处死小鼠,测量瘤体质量以计算抑瘤率,并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抑癌基因 PTEN 和癌基因 C - myc 的蛋白表达。
实验结果
体外实验结果
与空白对照相比,2、4、8mg/mL 的桑黄多糖溶液作用后,S180 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显著提高,且呈现出明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表明桑黄多糖对 S180 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
经 Hoechst 33258 染色法观察发现,桑黄多糖溶液作用 48h 后,细胞核染色质固缩浓染并集聚至核膜周边,而空白对照细胞呈弥散均匀荧光、无明显凋亡特征,说明桑黄多糖可诱导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比较,相同作用时间下,不同浓度桑黄多糖溶液作用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且与浓度呈正相关,进一步证实了桑黄多糖的促凋亡作用。
体内实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桑黄多糖各剂量组小鼠的抑瘤率显著升高,这充分表明桑黄多糖在体内能够有效延缓小鼠 S180 肉瘤肿瘤的生长。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桑黄多糖各剂量组小鼠肿瘤组织中 PTEN 蛋白表达增强,C - myc 蛋白表达减弱,提示桑黄多糖可能通过调节这两种基因的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
结论
本研究通过严谨的体内外实验,充分证实了桑黄多糖具有显著的体内外抑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抑癌基因 PTEN 和下调癌基因 C - myc 的蛋白表达密切相关。这一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桑黄多糖的抗肿瘤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桑黄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有望推动桑黄相关药物的研发进程。
★ 本文章由千济方桑黄医学研究院整理,仅供学术交流,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