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这个故事记载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攻原得卫的核心是信义二字,这两个字贯穿了晋文公的一生,可以说是他称霸的人生哲学。晋文公之所以能以信取胜表明春秋不失义,时代还未完全摒弃信义精神。此前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兑现当年退避三舍的诺言,由此取信于天下。在臣弑君、子弑父的礼崩乐坏之际,攻原得卫或许是这个时代的人们为挽回礼乐精神的最后努力。同样是信义的信仰者,结局截然不同,楚怀王入秦不复归来,留下"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的凄凉一幕。秦末大起义的时候,楚人思念他,于是仍尊他的子孙为怀王。楚怀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贵族,一个闪烁着贵族精神的王,被扣留秦国后任秦王威逼利诱,始终没有做出背叛楚国的事情。历史记载中,他的确不是一位福泽楚民的君王,但他一定是深爱楚国的楚人。楚怀王守约入秦,却最终落得悲惨下场,究其原因还是时代已经变化,他的执着、他的信义在时代面前显得迂腐。战国,一个依靠智术诈力生存的时代,早已拋弃了信义。只是历史记载颇奈人寻味,"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这不是试图重建信义精神的努力,而是在无奈和悲怆中对过去时代的怀念,对信义或者说礼乐精神最后的缅怀。攻原得卫在战国不可能被复制,它注定只能是春秋时代的最后一次撕扯,礼乐精神正缓缓拉下帷幕,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