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在江苏的一些地方,“小饭桌”叫“代伙”,各地各有各的叫法,很多公立小学并没有食堂,而且十几二十年前也没有普遍的营养午餐,这可能也是很多人的一种回忆。)
我的小学时光是在沈阳度过的。在我的小学周围50米内,存在着一种“小饭桌文化”。事情的源头可能就是难吃的食堂以及中午出校门的自由。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学区房内的一些家庭妇女做起了小学生们的午饭生意。
我的小饭桌阿姨姓李。我原本不知道她姓什么(当然也可能是时间久远,记不得了),但我清楚地记得一天下午,我在小饭桌等爸爸,听见阿姨愤怒的在电话中说,那是我们老李家的孩子!所以她大概就姓李吧。
从食堂转向小饭桌,家长总有着诸多不放心。比如说怎么收费呀?比如说一般吃啥呀?有几个孩子呀之类的。我妈带着我去“探路”的第一天刚好遇到阿姨外出买菜,她说明天不是吃牛排就是吃红烧肉。于是我第二天中午就去小饭桌报到了。
但要说最爱吃的,应该不是牛排也不是红烧肉,而是孜然鸡肉。现在回想起来,这道菜属实没什么卖相。鸡胸丁像极了没考好的我的惨白的脸,在孜然粒的点缀下泡在油里。但我当时爱吃到连油都要扒拉进饭里来拌。阿姨应该是偏爱我的,虽说肉菜一般是不加的,但每次吃孜然鸡肉,我都能获得这个加肉的机会。
说到偏爱,这事就多了。小学的我在合唱队混了4年,在小饭桌吃饭的日子里也恰好赶上了几次合唱队演出。午饭自然是要早点吃的,阿姨会提前给我做。不过肉菜一般是不大来得及做完的,所以我会获得比别的小朋友多一块的没来得及裹番茄酱的锅包肉,或者是两块没来得及裹上小饼干的炸牛排。
除了吃午饭,阿姨还负责周三提前放学后的托管。我们一直以为阿姨是个没什么文化的中年妇女,直到有一天,六年级的姐姐让阿姨帮忙听写,阿姨突然说,这首词我会背。于是,在我们惊讶的目光中,阿姨背诵了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现在想来,这应当是独属于她们的时代记忆吧。
后来,阿姨也做起了小生意。夏天卖点雪糕冰饮小食品,冬天卖点学校老师要求自行准备的“大卷”(沈阳小学生的一种补习资料“沈河大卷”,简称“大卷”)。学校门口的小卖部很吃亏,每天都有值周生盯着,看谁买东西就去抓人记名字扣分。阿姨这边因为多了个小胡同而隐蔽性极高,毕竟值周生不能出校园,而我们去小饭桌吃饭的却可以光明正大在中午出入。这可能也是门口值周生查岗异常严格的原因。
再后来我上了初中,偶尔会在假期里打着“回忆过去”的旗号去小学门口转转,阿姨每次见到我都会悄悄给我一袋“雪碧冰”,甚至会看在我的面子上给我同学一袋。我确信我是被阿姨偏爱的那个小孩了。
距离我最后一次在小饭桌吃饭应当已经过去十六年了,不知道阿姨还好不好,也不知道她口中“老李家的孩子”最后留在了谁家,甚至不知道这十六年的时光,怎么就过得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