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091天早安问候。
有位妈妈吐槽说,每次喊孩子吃饭、写作业或者洗澡,他总是像听不见一样,最后忍不住催促和吼叫。试图跟孩子讲道理,孩子总是抓不住我的点,反倒是揪着我话语中的小纰漏不放,真的好累。为什么呢?
1.大脑三位一体导致孩子“不理解”我们讲的道理。
我们的大脑三位一体,也就是有三个层次,负责处理不同的信息。
第一个层次是爬行脑,操控生存本能,比如心跳、呼吸、睡眠、饮食、冷热等等;
第二个层次是情感脑,操控情绪,比如避免不愉快的情绪、追寻愉快的情绪;
第三个层次是理性脑,操控自我意识,比如沟通、推理、换位思考、做出决定等等。只有理性脑起作用时,孩子才能听懂道理,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
1岁以前,起主导作用的是爬行脑,理性脑不够发达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任何道理都是废话;
1岁-3岁,孩子的情感脑和爬行脑协同工作,孩子更需要的是情感表达,道理同样无效;
3岁以上,理性脑逐渐发挥作用,能听懂一些道理,但是他疲惫、饥饿、困倦时,有情绪没有及时缓解时,爬行脑又处于主导地位。
如果我们不管孩子什么年龄,不管孩子处于怎样的情绪状态,上来就给孩子讲道理,孩子的大脑用感性处理问题,就无法用理性接受我们讲的道理。
比如,孩子总是晚睡,我们没有搞明白孩子为什么喜欢晚睡,没有关注他的诉求,只是命令他、强迫他,他内心抗拒,爬行脑发挥作用,就不能理解我们讲的道理。
2.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孩子可能“听不到”我们讲的道理。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麦拉宾发现一个“73855定律”:一条信息产生的影响力,7%来自文字,38%来自声音,55%来自无声的肢体语言。
意思是说,我们跟孩子讲道理的时候,孩子只能听进去7%。我们认为跟孩子讲得很全面、很到位,孩子一定能照做,但是孩子并没有听全面,所以不会照做。
同时,孩子出现问题,我们才会讲道理试图说服孩子,这时我们往往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声音很大、很严肃,脸色很差、甚至怒目圆瞪。相对于关键文字信息,孩子更多的是被这些不良信息吓到。
这又回到上面讲的大脑机制问题,孩子被情绪影响的时候,爬行脑发挥作用,为了保护自己,出现不知所措、逃避或者反抗行为。比如,我看到孩子房间很乱,就为他感到担忧,想纠正他这一行为,忍不住数落孩子,“你看你的房间乱得像垃圾站,找东西怎么找,还不赶快收拾收拾。”孩子一听被否定、被批评,就开始心不甘情不愿,反驳道“我的房间我做主,我不觉得乱,收拾才找不到东西。”
3.各种不恰当的行为导致孩子“不认可”我们讲的道理。
我们跟孩子讲道理的时候,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往往存在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孩子并没有接收到对他有利的信息,所以不会认可。
(1) 强行把观点灌输给孩子。
(2)反复唠叨同一个道理
低层次父母喜欢不停讲道理,孩子却无动于衷。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方法,可是很多父母还在做。如果你了解了大脑机制和心理学定律,相信就不会再重复无效劳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