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前天写了那篇《为娘当爹的,请抽空看看孩子的眼神》之后,就有亲们给我提了个又好又难的问题:晞妈,你说到底要怎看孩子的眼神呢?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吒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庚哉。”他老人家在2000多年前就笃定地认为,通过观察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人的善恶。
这并不是孟子在乱说,也不是我在胡信,而是有医学研究根据的——眼睛是大脑在眼眶里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如同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分析综合能力。所以,眼睛在人的五类感觉器官中是最敏锐的,大概占感觉领域的70%以上。而瞳孔的变化、眼珠转动的速度和方向等活动,又直接受脑神经的支配,再加上眼皮的张合、眼与头部动作的配合等一系列动作,人的感情就自然而然从眼睛中反映出来,而且它所流露出的信息甚至比言行更为真实。
如果说,这种解释太过抽象,那么就来看看一个具象的案例。话说李鸿章向曾国藩举荐了3个人,可是曾老并没有直接面对面地语言沟通,而是悄悄地先对他们进行了观察:
第一个人低着头规规矩矩地站着,第二个人不时地左顾右盼着屋子里的各种摆设,第三个人或双目平视或仰头观天。当发现有人在看自己的时候,第一个人变得很不自在,头更低了,而且视线始终不敢移向曾老,第二个人也有点不自在,会将目光转向曾老,但却很快移开,第三个人气定神闲,眼神依旧平视或仰望,不受曾老任何影响。
最后,曾老的结论是:第三个人眼神坚定,不骄不躁从容不迫,可以委以重任;第一个人眼神回避,不敢正视,属于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类型,可以做些仓库保管等与钱财相关的工作;第二个人眼神游移,左顾右盼,属于讨好逢迎、阴奉阳违类型,不可任用。
基于以上的科学依据和历史案例,我对我女儿和周围小朋友的眼神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分辨了一些在不同情况下或者不同性格的孩子所流露出的迥然而异的眼神。
通常情况下,也就是我和我女儿之间气氛融洽你逗我乐的时候,我可以看到她闪亮亮的眼睛里透着股清澈,眼神是柔和灵动并充满笑意的,这说明她的心里没有任何防备和抵触——也许有人会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无法用科学和量化的语言描述出来,只能说,当女儿那样看着我时,我的心里充盈着暖暖的、幸福的感觉。也就是说,当孩子的眼神发生变化时,除了可以通过眼睛里闪烁的光亮进行判断,最主要的还是为娘的在心里会有相应体会。
如果我和女儿发生正面冲突时,比如我想让她做某件事,她非常不愿意,内心充满了抵触情绪,此时再看她的眼睛,里面的光芒暗淡了许多,已经没有那么清澈闪亮了,笑意、柔和和灵动全然褪去,眼神已然变得尖锐起来,而且会迎着我的目光直接对视,挑战的意味不言而喻。
如果我女儿想要为她不想做的事,找各种借口和理由的时候,我会发现,她眼睛里的光亮不再稳稳和放松,而是忽闪忽闪的,眼珠子也会随之灵活地转动(一看就在动小心思),眼神不再直接迎战我的目光,而变得或躲或藏。
如果我女儿要是做了什么错事,或者明明知道我不允许的事,我会发现,她的眼睛里几乎没有了光亮,也不再灵活地转动,相反有些呆滞和怯意,眼神依然会直接接触我的目光,但是不会梗着脖子充满挑战,而是脑袋有些耷拉地接触几秒钟就游移躲闪一下,然后再偷偷地接触……
所以,眼神是内心最真实的无声语言,对它的解读只能靠我们平日和孩子在一起时的仔细观察,以上那些只是我对我女儿的解读,毕竟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因此仅仅做为抛砖引玉的参考。
最后,我再提供一个普适性的眼神判断标准,尽管不一而足,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做初步的解读——
总体而言,如果心术不正图谋不轨,眼神多半昏暗不明、闪现邪光,反之,心胸坦荡为人正直,眼神多半透亮清澈。
一般而言,目光炯炯有神的人,多是有胆识且正直的人,如果闪闪发光,那一定是个精力充沛的人,或者至少此人在正在进行的谈话中对你很有兴趣。眼神浑浊,甚至呆滞,表明这个人昏沉糊涂,没有什么斗志,或许还有愚笨、庸俗之嫌。眼神如果飘忽不定,说明此人或许常常处于拿不定主意的状态中,又或是三心二意之人。目光时明时暗,代表此人工于心计,或者是在某段对话中产生了厌烦的情绪。目光尖锐不回避,充满挑战,说明这个人对你很不满,充满抵触和反抗。而那些不敢正视对方眼睛的人,都属于不自信的人,他们往往有所保留,不够坦诚相待……
如果你看完了以上,不妨试试看,到底能从孩子的眼神里读出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