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YangSiR说事-23.08.04.】 文字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早上送孩子去区医院上班,在县城边上一道口附近刚好遇上红灯。几乎与此同时,一辆火车从面前疾驰而过,引得孩子失声:“老爸你看,绿皮火车……”
依言望去,还真是“绿皮火车”哦。这玩意现在可不常见了。
还没等我回话,孩子又自言自语道:“现在不都是高铁、动车了吗?难道还会有人会去坐这种老古董式的绿皮火车?”
可孩子不知道的是,就这样的绿皮火车,对我而言,那可是一种“特殊感情”的存在,是心底一份“永远的记忆”。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从学校出来后就被安排到离老家百十来里、与杭州主城区隔(钱塘)江相望的一所郊区学校工作。因为远离老家,而且那个时候交通又极为不便,所以每个学期最多就只能回去一趟。而这绿皮火车,便是当时唯一可以用来回乡的交通工具。
可能有人会问,“难道那个时候没有长途汽车什么的吗?”答案是,“长途汽车肯定有,但班车数量少,而且乘车极不方便。”因为这一类长途汽车一般须得到县城、省城的一些大型汽车站才可以乘坐,而且必须提前数天前去购票。而从我的学校出发过去这一类汽车站,这本身就是一件挺折磨人的事,更别提“提前购票”的事了。
所以在当时,选择“绿皮火车”对我而言无疑是最为明智的做法。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绿皮火车”都可以让我随意乘坐。印象中当时的“绿皮火车”分类三类。
第一类是“T”字形状的,按我的理解应该是“特快列车”,车次编号一般为个位数或两位数。比如当时“杭州到北京”的特快列车,车次是T31/T32次。这种列车正常情况下,中途站是不停靠的,当然像魔都、金陵这样的大型车站除外,相当于直达车。速度挺快,但车票也贵,而且不能轻易买到。
第二类是“K”字开头的列车,应该属于“快车”级别的吧,其列车编号通常为三位数,这类车在稍大点的“县级车站”都停靠。比如当时沪昆线上从上海出发的列车,在省内的嘉兴、诸暨、义乌、金华等县级站都可以上下客,但停留时间并不长。
而这种“快车”,通常情况下我也是不去坐的。因为要乘坐这种列车,一般须得提前几天到县城的车站去购票。而在那个时候,去一趟县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搞不好来来回回的就得花一天的时间。然后到既定的“乘车日期”,早上很早就得起来,收拾利索后再想办法搭坐“最早一趟去县城的公交车”,摇摇晃晃的往县城而去。如果动作慢一点或是其他原因,很可能就赶不上这本来就“非常稀缺”的列车资源。而在这“乘车”的过程中,能不能吃到午饭,或什么时候能享用午餐,那就不是自己可以说了算的。换句话说,坐这样的“快车”,其实也是一次“渡劫”。
所以,但凡有其他办法,我是决计不会坐这一类快车的。
第三类是用“Y”字开头的列车。按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硬座列车”,也即前面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绿皮火车”。这一种类的列车,其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是不管大站、小站,只要是停靠站,它都可以上下客。
当时离我们学校不远处,就有一个名唤“钱塘江”的车站。车站倒并不是很大,但却有四股车道。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奇怪,“就这么不起眼的车站,居然还有这么多股车道?”后来才明白,原来这些车道的真正作用,是“列车交汇用的”。
这种绿皮车,有其他“正规快车”所没有的优点便是,可以“先上车后买票”。换句话说,乘坐这样的车,根本就用不着事前特意去车站买票。你可以直接先上车,然后在车上找专门的乘务员补票就行。这或许应该说是“最早的市场经济的萌芽”吧!
因为这类“硬座车”上下车方便的缘故,所以车厢里以“短途旅客”为主。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列车车厢里,有操着正宗萧山噪音的老乡,手提肩挑的将自己生产的、或是倒腾而来的一些物品,去到杭州的一些稍的市场里去卖。回来的时候顺便带给杭产的物品回家。这从他们相互之间的言语交谈中可以很轻松的得知。车厢里的脏乱差,那也是不言而喻的。嬉笑声、吵闹的声音和“香烟花生啤酒方便面——哎把你的腿收一收”一类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整个车厢充斥着一股混浊、杂乱的“味道”……正因为这样的“绿皮车”差不多就跟“公交车”一般,所以列车延误、晚点这一类的事,那是最习以为常的了。
最要命的是列车时速真的很慢(差不多也就50公里/小时),而且逢站必停,所以正常情况下,回一趟老家(单程)最快都得花费半天的时间。如果遇上特殊情况,比如要在某个小站临时停车以避让那些特快列车、快车或运输物资的专列,那列车在此后的运行时间就比较难确定了。曾经有过一次最夸张的“回程经历”,从学校到老家县城,短短100多公里的铁道距离,在列车上居然花费了整整16个小时。害得家里人都以为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了。急得我家老头子在那一天的傍晚时分,还专门派我堂哥开着他那个在当时看来非常时髦的“三轮卡车”,特意在县城的火车站等我,一直等到晚上九点多才接上我……
……
所以现在,当我无意识的再一次见到这种“绿皮火车”时,心里的那一份感慨,是无以言表的。某种意义上说,这真的是我一份难得的、宝贵的人生经历。我从学校出来、来到远离家乡的杭州城郊工作的时候,还没过20岁生日,可以说那时的我,几乎是一个“啥也不懂”的毛头小子,但凡事却必须得依靠自己。任何的困难、麻烦,也都必须自己去解决。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过早的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这种经历,或许是像我女儿她们这一代人,永远都无法体会到的。
看着疾驰而过的绿皮车,再看看现在的动车、高铁,还有地铁、轻轨等,感慨还是挺多的。最大的感触便是,“所有这些变化,都应该感谢我们伟大祖国。正是它的飞速发展,才给我们带来如此丰厚的‘福利’!”至少从“交通出行”这一个角度来说,现在正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