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浅显的分析了几个有可能引发孩子发脾气的情况,但总感觉没找到最核心的那个原因。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会来的莫名其妙,似乎无迹可寻,而且家长经常会无意识中就启动了孩子的情绪引爆装置,孩子的怒火迅速喷发。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总觉得这孩子咋脾气这么差,莫名其妙就发火,心累头痛。
但孩子的怒火真的是莫名其妙,无迹可寻吗?
人的情绪不是来自于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于你对这个事件的看法。所以同样一件事,于你于孩子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没有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看可能根本体会不到。比如孩子自己完成的手工作品不小心被弄坏了会放声大哭,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去安慰开解“没关系我们再做一个就好了”,这个时候孩子往往就会哭得更厉害说“我只要原来那个”,家长接下去的反应一般就是告诉他“这个已经坏了,我们再做一个或者给你去买一个,没什么好哭的,哭也解决不了问题”,往往到这个时候孩子就真的彻底奔溃了,然后家长就会觉得这孩子又在莫名其妙的发脾气了。如果静下心来,把自己想象成孩子,再好好体会一下孩子的感受,自己辛苦完成的作品还没来得及向父母展示就被破坏了,肯定非常伤心,可父母非但不理解还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孩子能不发火么。
孩子的情绪是来得非常快的,因为孩子的理智脑要到20岁以后才完全成熟,但是情绪脑就发育得比较快,当他情绪上来时,他的理智脑管不住,没法跟自己的情绪脑说道理,所以也就没法抑制一阵阵的冲动,就容易发怒了。要让孩子掌控情绪,最需要做的,也是要刺激孩子情绪脑和理智脑之间的联结,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且发展他们的理性。
孩子情绪上来的时候会哭闹,会语无伦次,这个时候更要认真地去倾听,去全盘接纳他所说的,先不提问不去增加他的情绪负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用简单的词语去回应他的感受,然后再想办法引导孩子描述出他的情绪,比如上面那个例子中可以跟孩子说“你是不是很伤心,因为你辛苦完成的作品被弄坏了”,当你替他描述情绪的时候,孩子会觉得自己被理解接纳了,他就可能会慢慢平静下来,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引导他分析情绪,引导孩子想一想她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才会消除掉这样的负面情绪。还是以上面那个事件为例,可以引导孩子来分析伤心原因“那个辛苦完成的作品,是不是本来打算展示给爸爸妈妈看到,这是你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完成的,可惜还没给爸爸妈妈看到就坏了,所以你特别特别的伤心”,孩子被充分理解后,他的理智也会被慢慢唤醒,这个时候再跟他建议“下次你跟爸爸妈妈一起再做一个你最喜欢的奥特曼怎么样?”他往往更容易接受,他的悲伤情绪也会慢慢的消失。
第三步,再引导他反思情绪,并指出发怒哭闹并不会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沟通一起商量一起解决问题,并引导他们体会他人的感受。
但所有这一切的基础与先决条件就是接纳孩子的感受,无论是好的、不好的、错误的、正确的感受统统先接纳,跟孩子产生共情,理解他的情绪,然后再运用一些技巧去引导孩子分析反思。有时孩子的感受并不一定正确,接纳感受并不等于认同他的感受,温和地接纳孩子的感受,但坚定地保持自己的原则。
给孩子时间,孩子会慢慢成长起来,他的理智也会慢慢强大起来,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