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碗面,我是在大同吃的。初到大同,酒店前台美女就向我推荐这碗大同风味粉羊杂,她说你要去鼓楼吃,特别地道。
从大同古城游览完出来,走不多远就是鼓楼。下午三点的时间,我走进的这家“龙聚翔”餐厅已有不少人了。
点了一锅粉羊杂,一盘黄米凉糕,估计我再也吃不进去其它的了。看有人在吃兔子头、羊蹄,我也只能过过眼瘾。
粉羊杂说是微辣,实际上几乎不辣。我的天,咋就这么好吃呀,粉滑嫩爽口,羊杂也很好吃,不膻不腻,不过汤我喝不了,太咸了。
顺便说说这黄米凉糕,真是又黄又软,又筋又香,吃起来松软可口,十分味美。
吃完饭回到酒店后,晚上七点多,又有了饥饿感,想想午餐没有吃菜,遂在平台上找寻起蔬菜来,小白菜土豆烩豆腐,说是大同一特色菜,小白菜豆腐不稀罕,但加了土豆,的确有点特色。
点菜时,看到了土豆泥拌莜面,用土豆泥拌面,未所未闻,莜面也是我不曾见过的,好奇心驱使下,又点了一份土豆泥拌莜面。
等到外卖送到,我惊诧于汤与面的份量之足。1000克的烩豆腐,400克的土豆泥拌莜面,我的天,足足三、四人的量。说实在的,面对着如此足量的食物,感到自己已经有了饱腹感。
小白菜土豆烩豆腐不多说,但就这份拌面,口感没得说。看上去有点像是凉皮的做法,实则比凉皮好吃的多,口感软糯劲道,香味扑鼻,的确是莜面与土豆完美的结合。对于夏天来说,一份土豆泥拌莜面友好的很。
土豆泥拌莜面,就成了我在大同吃的第四碗面。
其实大同还有一种面食,也是莜面制作的,就是拷栳栳。这种食物名称很奇特,我很想知道它的出处,遂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一种说法是: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形状像“笆斗”,而用莜面精工细作的这种面食,因其形状像“笆斗”,故民间叫“栲栳栳”。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
原来如此,虽说解释不尽相同,但我大概也知晓了“拷栳栳”这种奇奇怪怪的面食名称的来由。
“拷栳栳”还有一种叫法,是“莜面窝窝”。莜面是山西人的主食之一,在大同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说的是人们吃了莜面,可以走三十里的路程,而吃了荞麦面只能走二十里路程。
我顺便也了解了一下莜面的原粮叫"莜麦",也称"燕麦"、"玉麦",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面粉。它主要由生长在中国北方地区的高寒作物莜麦加工而成。莜麦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期短,成熟后子实容易和外壳脱离,磨成粉后即为莜面。
听说山西莜面面食还有很多:莜面鱼鱼、莜面傀儡、搓澡刮刮等……我的天,一种莜面,五花八门的美食小吃令人垂涎。
可惜我在山西待的时间有限,只是莜面,我就没办法尝遍所有。
一份土豆泥拌莜面,让我对山西面食又多了一些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