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5】今日阅读《如何学习》
今天我们有两个关于学习的习惯性行为要进行探究。
首先,我们来做两个小测试:
question one:你觉得哪种方式更有助于学习?你平时采用的是哪种方式?
A.先来一场预考,然后开始教授正式内容
B.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一周或一个月后进行测验
question two:你在学习一项新知识的时候,会不会穿插些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带着复习?在训练时,是将一个动作练到精纯再换下一个,还是两三个动作放在一起穿插着练?
现在让我们进入正题:)
在上次的分享里我们说到,考试并不仅仅是测试的工具,其本身就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考试不但可以督促我们主动回想知识,也可以帮我们消除“熟练度”造成的错觉。
这种考试有时候被称为小测验,有时候被称为模拟考,说的都是学习之后的考试。那么,学习之前的预考,有没有效果呢?
答案是:有。
一系列实验表明,没有答出的题(也可以说是失败了的信息提取),与其说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倒不如说这次尝试本身就会改变我们下一步对信息的思考和储存方向,也就是,提升了学习效果,增加了后续考试时再次提取的成功率;尤其是单选题考试,如果在答错后很快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错误的选择反倒促使我们学得更多、更快。
在这里,“提取力”原理再次发挥了作用。在实践中,教师们对于预考为什么有助于之后的学习给出了一种新的解释:让学生注意到了那些是需要注意的重要概念。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预考更适合人文课程和社会科学,不适合语言入门等学习学者们认为,大概是因为前者的课程预考,我们可能知道得也不多,但脑子里至少有“搭手脚架的材料”,可以猜测并做出判断。不过,预考的最佳用途,尚待挖掘。
小结一下:
预考可以帮助我们学得更多、更快;单选题型为优;答错后要尽快告诉学生正确答案。
传统教育对重复练习的信奉度之高,达到了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人质疑的地步。确实,任何人想要熟练掌握一项技能,不管是运动也好,乐器也好,都会遵循长辈的教导:埋头苦干。但,有多少人比较过,一项任务做到熟练再换下一项,和多组相关任务并行,哪个效果更好呢?
交替练习的概念首先出现于人体动力学。教练们发现,多个动作穿插练习迫使运动员内化肌体动作的基本法则,使肌体对训练目标的瞄准度提升。相应的,在非运动训练方面,能适应不同环境条件才算是真正的学得,这是从技巧、公式、题目中提取精髓的能力,更是能将其运用于不同场合的能力。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就问问自有没有做到“得心应手”。
科学家认为,交替练习之所以比单一训练效果好,是因为其增加了知识的提取次数和难度,在学习的同时增加了对相关内容的分辨程度,也迫使大脑准备好随时面对意想不到的事情。
当然,《如何学习》这本书并不是说重复练习不重要。人人都需要一定的重复训练来熟悉一个全新的动作技巧或学习材料。问题在于,一再重复会让大脑失去兴趣,让人们以为新学的本领正在迅速提高并达到一个稳定的高度。交替练习利用了大脑的一个特点---对不协调的地方天生敏感。所以,交替练习看似进步缓慢,但随着时间的累加,积累的收获比单一练习要多得多。实际上,长期来看,单一技巧的重复训练反而会阻碍我们进步。
交替练习的方式因人而异,在运动、乐器、美术、自然科学等多个行业都已经被验证为有效,效果远超单一练习。之前提过的将大段学习时间拆分为两段或者三段就是一种方式。学习时在新内容里添加一点相关已学知识,也是不错的方法。具体方式需要学习者亲自设计,以自己为对象,多多实验和比较。虽然比单一学习费劲了点,但收获一定是惊人的:P
小结一下:
交替练习可以增加记忆提取次数,升级学习效果,帮助我们持续进步;交替练习的适用领域横跨各行各业,适合自己的方式需要读者亲自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