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上,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姐姐和弟弟。
弟弟现在凳子上,往后面我这边看,于是我就格外的关注起这一家子。
母亲刷着手机,姐姐吃着零食,弟弟自己玩。
弟弟偶尔调皮,母亲不时训斥他,继续玩手机。
可以看出,孩子试图在寻找母亲的注意力,但母亲全程无表情。
孩子努力多次后,母亲开始生气“你能不能不折磨人?”“闭嘴”“老子让你折磨死了”(这是原话,她这么说的时候你正在写字,于是记录下来)
然后打了孩子一下。
母亲由最开始的忽视,转为不耐心和责骂。
我一直站着观察,弟弟气鼓鼓的,嘟起小嘴,闷闷不乐,甚是委屈。
一分钟后,他鼓起勇气说:“打我干嘛?我怎么了?”
弟弟把“我怎么了?”这句话重复六遍后,说:“妈妈我不爱你了。”
两个小时,没见过这位母亲的笑脸,也没见过她主动和两个孩子说话,全程只有两个字——忽视!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里写过一个关于“忽视”的故事:
武志红在机场候机,看到一对父女,女孩子约四五岁。一个小时的等待时间里,小女孩不断纠缠她的爸爸。她很怯懦的拉爸爸的胳膊,生怕打搅爸爸,但爸爸在看书,毫无反应,不说话不吭声。
女孩子努力半个小时后,彻底打消赢取爸爸关注的努力,自己在一旁唱歌跳舞去了。
武志红写道:“十几年后,这个天使般的小女孩或许会出落成一个非常非常安静的美女,任何场合,她都会轻轻地说话、轻轻地走路,生怕打搅其他人”。
忽视,有时比唠叨还让孩子难过。
父母唠叨孩子,起码是有在关注孩子,只是这种关注过了头。但是忽视,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我。
如果父母理解不了这种感觉,那就举个例子好了。如果你的爱人冷落、忽略你,你是不是也会觉得:你看不到我的存在,看不到我的身躯,听不到我的感受,我是活生生的人,你却视而不见。你不爱我。
只是大人的感受比孩子要复杂的多。
当孩子的感受被父母感知并理解,孩子就会有存在感,打小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然孩子会在他的毕生里试图被别人看到,极度渴望被关爱、被注视。
相反,忽视就会导致不存在感。如果孩子有过极度残酷的忽视,那有可能会导致最严重的后果:既然你看不到我,那我就去死。
石家庄6岁女孩不满父母忽视,扬言要跳河自杀;
北京10岁女孩被爸爸忽视,吊死在厨房内。
孩子并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孩子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通过死亡来引起关注。
想比孩子,其实最需要学习的是我们的父母。
而我们的父母应该怎么做?那就是要努力学习如何做一个好父母,关注孩子,感知孩子,理解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并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而不要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