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浪沙行刺始皇之后,张良为了避祸,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下邳濒临东海,是秦时的一个属县,距离博浪沙约有数百里之遥,张良避祸到此,幸好腰间留有余蓄,可资衣食,不致忍饥受寒。
起初,他还不敢出门。后来,始皇西返,捕役搜查渐松,他才敢放胆出门游走。
一天,张良闲着没事儿,来到下邳一座桥上散步、眺望四方景色。当地人常称桥为圯,所以桥上也就是圯上。张良到圯上只是为了排遣寂寞,消解烦闷。
这时,圯上有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走到张良面前,故意把自己的鞋子甩到桥下,然后看着张良,说道:“小子,下去把鞋给我捡上来!”
张良有些惊讶,真想上去揍他,但见他年老,才勉强隐忍下来,不与他一般见识,下桥去捡回了鞋。
老人又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回来,那就索性至诚相待,替他把鞋穿上,在礼数上做得足足的。
老人把脚伸到张良面前,张良跪下来给他穿好鞋后,老人非但不表示感谢,反而仰面朝天,大笑而去。
张良一直惊讶于老人的举止,他注视着老人远去的身影,看着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后,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道:“你这小子是可以好好教导教导的,五天后,天刚亮时,与我在这里相会。”
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便跪下来答应道:“是!”
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如约而至。老人已经先等在那里了,他生气地对张良说:“你与老人相约,反而后到,这是为什么?”说完,老人一边抬腿离开,一边说:“五天后,早早来此会面!”
五天后,这次鸡一叫,张良就去了。没想到,老人又先等在那里了,仍是生气地对张良说:“你又来晚了,为何又是后到?”老人说完就转身离开,并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
五天后,张良还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一见张良就高兴地说:“就应当这样,理应如此!”
老人说完,拿出一部书,对张良说:“读了这部书,你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你将会发迹。十三年后,你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罢,扬长而去,再没有别的话留下。
顺便插叙一下,这位圯上老人就是黄石公,大约是周秦时代的隐士,饱览兵书,参入心得,深悟其妙,只因人已衰老,不及待时,意在传授张良,使之成为帝师,故有“拾履-穿履-相约”之考验。十三年后,张良跟随汉高祖经过济北时,果然得到谷城山下的黄石,当做宝物供奉起来,直到张良死后,还与黄石并葬。
而此时,夜色深沉,张良目送着老人的身形隐于黑夜中,便怀揣着书返回去,待到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见封面上写有《太公兵法》字样,当下惊喜。
张良知道,这“太公”就是姜子牙,他熟谙韬略,为周文王师,惟所传兵法,未曾读过,这次老人传授此书,令他诵读,想必是隐寓着玄机。
此后,张良勤奋读书,坚持不懈,把太公兵法读得滚瓜烂熟。古谚曾说:“熟能生巧。”张良既已熟读此书,自然是心领神会,温故而知新,能举一反三。后来,他关于兴汉的种种谋划,全靠这部太公兵法融会而出。
十年后,陈涉等人在大泽乡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位青年响应。当时,有个叫景驹的人自立为代理楚王,驻兵在留县城里。张良打算前去投奔他,半路上却遇见了沛公刘邦。
沛公刘邦当时正率领几千人马,攻取下邳以西的地盘,张良暂且归附了他,沛公就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依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也因此很赏识张良,经常采用他的计策。
张良对别人讲太公兵法上的东西,别人都听不懂,不能领悟,只有沛公能够领悟。于是,张良就说:“沛公大概就是天授予人间的。”
从此,张良就跟随了沛公刘邦,没再去投奔景驹。此后,张良一直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其聪明才智也得以充分发挥。
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能得天下时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后世的诸葛亮更是仰慕张良,曾赞叹:“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