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故白
账号 | 禅喜(chanxiforever)
转载授权联系(微信:jianlishen999)
在我没有学医以前,我觉得心理疾病只是个例,但当我走上医疗岗位的时候,却发现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等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已逐渐增加到令人惊讶的地步。
我实习的时候总是跟在一个学长后面听他分析患者的指标:心理疾病会导致激素紊乱,所以医院的发光室里的患者,一部分是肿瘤,一部分是孕妇,剩下的都是心理障碍的患者,上到七十五岁的老太太,下到八岁的小朋友都是抑郁症。
我一开始很不解,如果说年轻人因为社会压力的增加而抑郁,那欢乐的童年和尽享天伦的晚年有什么原因可以抑郁呢?
直到后来我遇到了一个人,才开始真正理解这些不同年龄却倍受挣扎的状态。
我们科室里空降了一个老师,起初我以为是来进修的,但是她却是挂牌在我们医院的医师。
她基本不说话,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哪怕我们一群人连同导师都笑得前仰后合时,她也只是瞪着眼睛望着我们,那是一种十分诡异的样子,时间长了,大家都觉得她性情古怪,所以敬而远之。
我对她的看法大多来自于远远的观望,或是爱八卦的同事之口,除此之外就是她默不作声的背影,也许是缘分,她跟我轮转到了一个科室。
说实话,我们年龄差距很大,她大概四十多岁的样子,朴素规矩的中年女人,叫一声老师是不为过的,但大多数学生都不大乐意这么称呼她,甚至尽量减少跟她的交集,她也鲜少跟别人交流。
在一个科室待久了,我发现她其实是个很好学的人,导师有时给我们讲解知识点,她也像个学生似的用小本子记录,或是当你在实验时,悄无声息的站在你身后观看。
别的学生总是被她吓到,然后对她越来越不友好。而我比较自负,她一来看我实验,我就自顾自地给她讲解,一开始她也不同我搭话,后来便会开口提几个问题,我想我跟她的关系就是从这时候变好的吧。
起初我也一直以为她是性格使然,直到一天,我跟伙伴一起听学长分析病历,因为一连几个患者都是诊断出抑郁症,所以就自然的高谈阔论起来。
她在一旁默默听着,局促的把弄着手指,导师也有点尴尬的咳了几声,科室里沉默了一会儿,她便逃一般地去向洗手间。
等她走远了,导师就皱着眉头批评我们:
“她就是这个病,你们还当着她的面说!”
我们三个都很震惊,然后再想多问,导师就缄口不言了。
当天我就觉得这件事给我的冲击很大,就算见过很多病历,但当自己身边真实的有个抑郁症患者时还是觉得很不可思议。
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在她面前提起过这件事,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她都跟我们一起工作。
我很爱笑,跟伙伴聊天时她也会在旁边听,慢慢地,我笑着跟她说话时,她也偶尔会僵硬的回复。
导师们总是怕她犯错,悄悄让我们看着她,有时她出错,我就像个老婆婆一样慈蔼的教她,然后瞒住导师。
纵然性格慵懒沉默,可她确是个实在的勤快人,一旦熟悉了操作后,就会一个人抢着做,大多数学生求之不得躲到休息室玩手机,她就一个人默默做完所有工作,即便如此,大家也还是保持对她的冷淡和质疑。
因为我和伙伴也很勤快,有时做完手头工作后就会帮她的忙,忙完了就一起聊天,我们也不吝啬直截了当的夸赞她勤劳。
长此以往,她便会问我们一些个人问题了,我也不叫她老师,叫名字也觉得不礼貌,就好像普通朋友一样交流,没有特定称谓。
大约是经常主动跟她聊天,加上相处时间久了,她对我的态度很是友好,就连我主动加她微信,她也不觉得不适。
一开始没当回事,因为一直以来都觉得真诚的夸赞和自来熟是很平常的事,后来轮转的科室错开了,就没在一起共事了,有次无意间听其他科室的同事跟我抱怨:
“我的天哪!她真的好喜欢你,每天都问我一遍你现在轮转到哪了,什么时候来她这,烦都烦死了!”
我一愣,印象里她还是那个瘦弱的,孤独的背影,她不同别人交流,也不关心别人的喜悲。
第二天下班路过她的科室,正好撞见了她,烫了时髦的卷发,精神焕发,相比初见时的空洞,现下却多了一分属于她这个年纪的女人味。
我很惊讶,她也很惊讶。
“你烫头发了?!真好看!”我笑着说。
“哎,我也是瞎弄的……”说完她也不好意思的笑了。
“你现在在哪个科室啊,还过来这边吗?”她抬起头问。
恍惚间我能感受到她语气里的期待。
“我下周就过来,到时候就一起工作啦。”
说罢我看到她脸上绽放出了笑容,点了点头后,她就跟我告别离开了。
至少从前我从没看她这样笑过,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喜悦。我不敢轻易下定论这是我的影响才产生的结果,只是觉得这样真好。
后来实习结束,匆匆忙忙的返校,本来想着跟她打声招呼的,也没来得及。离开医院后就没有过多的交流了,听说大家依然不待见她,每个科室都像踢皮球一样以种种理由拒绝她。
而后手机出了故障,把她的联系方式弄丢了,逐一询问实习时的同学,没有一个人有她的联系方式。
我总在想,是否是我对她不经意的夸赞和自然的相处,才让她觉得可以放下防备,跟我做朋友。
至少从她愕然的表情不难看出,她的身边没有人给予她鼓励,包括科室里的大部分人都觉得她是“与众不同”的,特殊对待也许对她来说只是一种无声刺伤,而非照顾。
最终我在电子病历里找到,七十五岁的老太太是因为儿女不愿赡养而抑郁,八岁的小朋友是因为在学校长期遭受校园暴力而抑郁,而我,始终不知道她为何抑郁。
但是在跟她的相处中了解了,抑郁症这类心理疾病的患者只是更脆弱,更敏感,更容易崩溃的普通人,其实并非病态,而是一些些的经历,让她们的心不再打开。
他们渴望着鼓励,也向往着欢笑,没有温暖的世界是对心灵的扭曲,而心理的坍塌有时或许比肉体的摧残来得更加致命。
最后用以前看到的一句话献给她,和所有被心理疾病折磨的人。
“虽然会很辛苦,但是敏感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出路的。”
下次碰到不开心的人,就给TA一个微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