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小试钝笔,斗胆发表短文《从很容易被轻视、却最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牙周病说起》,结果获得圈内好友们不少点赞并转发,受宠若惊。谢谢众亲友鼓励,今天接著说牙周病。
口腔犹如温室,而且温度恒定,是各类细菌适宜居住的场所,平常各守自己的地盘,井水不犯河水,倒也彼此友善相处共生,犹如一个和谐的小社会。但是只要口腔卫生不良,于病菌而言就是美食丰富之时,某些细菌立马发展坐大,以牙菌斑的形式揭竿而起,伺机用坚硬的牙结石筑起城池,进而攻城掠地,进攻牙龈,破坏牙槽骨,继而围困牙根。如果赶上你人困马乏劳累过度,身体免疫抵抗力下降时,致病菌就会露出狰狞面目,全线出击,致使牙肉肿胀出血,有时甚至痛得你坐卧不安。如不及时遏制,几天之内就可能形成急性脓肿,非手术刀不能降服。即便得到治疗和药物控制,也多会潜伏地下,演变成慢性牙周病症,时不时伺机发作。
根据研究,牙周病不仅是引起成年人牙齿松动脱落的主要原因,更是导致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发生各种疾病的重要因素。已知牙周细菌通过出血的牙龈伤口进入体内循环,其病原体及其代谢物所产生的毒素容易引起像心内膜炎、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并和糖尿病互为因果。有研究报告称,25%的脑卒中患者有牙周病症,牙周病的致病风险大于吸烟。牙周病也常危及孕妇,致使婴儿早产和出生时体重不足。
我客居南粤已久,此地百姓恪守传统,对先人智慧敬若神明。比如笃信中医,对于养生调理颇有心得,草药功效张口就来,家家都会煎药煲汤,堪称神奇。但也时常固执己见,迷信凉茶功效。每当口内牙龈肿痛,多以为是“虚火上升”,总觉得煲点凉茶就行了。结果常使本来容易治疗和控制的牙周早起炎症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常令牙医十分遗憾。
我对中医研究不多,也不全信,但对传统医学“治未病(预防疾病)”的理论深以为然。前些天网上疯传一个视频,前些年马云曾发表对于良医治未病的观点,虽然好事者为这个视频起了一个“为什么水平差的医生反而赚钱多?”这样一个搏眼球的标题,但他的观点我是基本赞成的,“治未病”本身就是中医的精华,也是中国人的哲学观和处事之道,放在牙周病的预防上也是最合适不过了。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重病"。其意思是说,上等的医生总是想办法教育民众预防疾病,中等的医生会积极治疗已经出现的病症,而那些不得不面对重症病人的医生只能算末等了。这意思当然不是说会治病,擅长疑难杂症的医生不是好医生,而那些能够让民众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且教会民众预防疾病的方法加以督促之,则是更值得赞赏的医生。
听了马大师一席话,想想要做他心目中的好医生也并非易事。医生只能向患者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决定要怎么做的是患者本人,在我的行医生涯里遇到的无数患者中,也并非都能让我成为一个“治未病”的好大夫。患者对健康的理解和追求,身边是否有好的医生时常开导提醒,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突然想到前一阵子同一天来访的两位都有牙周病症的患者,都是五,六年前就熟悉的老朋友,初诊时牙齿状况都还过得去,这从他们的X光片就可以判断,但是数年后却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A君因为坐了几年某国的“移民监”,可能是对西方医疗心存疑虑(或者沟通困难),好几年没去看牙医,对牙齿疏于定期健康管理,回国后已成重度牙周病,虽经花费巨资和抢救性治疗,个别牙齿还是遗憾地“出师未捷身先死”。另一位患者朋友B君也曾短期居住国外,碰巧受到当地一位牙医的教育,源于牙医提醒他带尚在幼年的孩子前去诊所涂氟预防龋齿,结果倒让他听者有意,回国后第一时间来做了一次口腔健康评估,并及时做了牙周深层洁治,坚持了很多年的定期保养,至今牙齿全部在岗,稳固如初。
社会上民众似乎都对救人于绝症的大咖医生五体投地,而对身在社区尽责于预防保健的家庭医生常不屑一顾。本末倒置,殊为遗憾!对于牙周病而言,只要了解病情,提前介入,预防为上,积极治疗,定期保养,就能避免像上面提及的某君那样追悔莫及的失牙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