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充分说明了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更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目标,我们要以精神世界的充实和民族精神力量的增强继续推动物质文明的繁荣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民族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雷峰塔下,一砖一瓦诉说着千年的等待与坚守;大观园中,落花流水见证着无声的反抗与向往;取经路上,艰难险阻映衬着追求理想的勇毅与坚定。漫天悬塑,百尺高塔,千年古树,古城墙垣,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和观念在时间长河的奔流中深深融进我们的血液与灵魂,成为我们的精神底色和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石,正是这种文化自信让我们在无论面对何种情形,能够从容不迫地展现自身的文化软实力。要提高文化意识,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将对文化传承的尊重和价值认识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通过品味文化作品、参观文化场馆、体验传统节日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思想中坚定文化自信,守住我们的根与魂。
创新文化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时代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有与时俱进、适应时代潮流的文化,才能具有持久的活力。从以《千里江山图》为灵感所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引发“青绿潮”的出圈;到以《西游记》为基础所开发的3A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上线后引起现象级热潮;再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中法建交六十周年赴法巡演,带去《梁祝·十八相送》《红楼梦·葬花吟》《牡丹亭·幽媾》等精彩片段,让法国人民在美轮美奂的舞台上尽享传统文化的中式美学,这些事例为一些反响平平的文化IP开辟了“文化+”的新路径。要守正创新,在以狠狠抓住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将现代技术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传统文化元素同现代表达形式深度融合,力求以沉浸式的表达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光彩,长出新时代的枝与叶。
加强文化传播,绽放中华文化新时代风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汉代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国家同中原的联系,到唐代多国外交使团出入长安,出现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气象,再到宋元活跃的海上贸易,形成了文化大交流的景象,都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开放与包容以及文化交流所带来的裨益。要情理结合,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海外受众的特性需求及接受心理,自顾自地讲故事、讲道理,在传播好宏大中国形象的基础上,也要宣传好每个普通人身边的故事,用那些真实的、微观的细节,以小见大,润物无声,激发人们内心之中的情感,开出新时代的花与果。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文化建设发展是建立在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基础上的,是社会各界人士和文化战线的工作者们共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必然结果。百年之前,“新青年”们曾用青春沸腾了时代的热血,如今,我们依然可以用青春的力量将中华文化的精神传承好、发扬好,努力拓展自己的眼界,汲取精神力量,让文化繁荣成为当代人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