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潦倒前先让自己适应穷困是一种病,还是古人说的居安思危。
在工作前,我做好了可能充足的准备去接受即将到来的,比乞丐多片瓦的生活。尽量多的吸收些“熬过这三月,撑过这半年,也就眨眼时间”之类的言论,好让自己能在面对现实刺激时少几声“没见过世面”的唏嘘
我见过很多抱怨工作的,甚至工作几年依旧和最初那个“再也找不到比它更烂的”公司相爱相杀着,就像吵了半辈子却死磕到底的夫妻。
这几年,盘踞国民手机内存的朋友圈给兜售信任感和露骨生活找到了喷涌的出口,也给无处落脚的苦水一个下榻的地方。 就像那道坑了几代人的数学题,一个漏尿的蓄水池有两个进水口,一个出水口,问几时能装满。我们不断往里倾注每天无数个念想里来不及向旁人诉说的那部分,从出水口里挤出来的是"我理解你,亲爱的","是我羡慕你,女神朋友",还是"我去你丫的还活着呢"。
我不太愿意在朋友圈抱怨生活,特别是在朋友圈里多了几个“未谙世事”的家人后,我觉得每次出场必须自带党的光辉,才能让他们满意的刷完朋友圈后不做过多评论。在现在这个随地吐槽,不露脸的app时代,我并没有因此过得自在,甚至很糟糕。因为每天发的言论在预期回复以外还有些是我不想看到的。我实在是没那么多运动健身获奖买名牌包之类的分享,倒是能掰出很多”猪撞树上,你撞猪上”的每日笑话。
后来呢,那些冗余的评论偶有出现,关于他们是否理解我,逐渐察觉,这从来不是能力问题,而是选择问题。无论他们问什么,也无论你答什么,他们自有一套说词,不接受任何改动。
人和人的相处最主要还是讲感情,感情赏不了的面子,还指望讲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