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两个故事,一起探讨一下。
故事一,女主A谈了一个男朋友,已经论及婚嫁,可是男友B天天忙于工作加班,两个人一个星期能见上一面就是很好了,平时每天晚上一通电话,再无其他。女主A很崩溃,既理解他是忙工作,想多赚点钱好应付结婚的各项开支,但更在意他每天加班没日没夜,拿命换钱,同时,本想着在结婚前能好好地享受一下恋爱的感觉,结果自己的状态和没男朋友的时候是一样的,心里甚是烦躁。因为这些事情,道理沟通了又沟通,大大小小的架也吵了不少,但是,彼此都没有为之妥协。
故事二,女主C因为爱人工作换动原因,准备跟随前往一个大城市发展。在面临选择什么工作的时候,女主很是犹豫。对于她来说,有两个选择,其一,考机关事业单位,进入体制内,工作稳定,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对于照顾家庭和小孩都有优势,不足的是工资待遇不高,旱涝保收,面对大城市的高房价高教育支出,经济压力必然要大。其二,就是进企业了,工资收入高些,未来发展的空间也更大,但是也不得不面临工作压力大,给予家庭及小孩的时间会被挤压。如何选择,女主也有些茫然。
这两个故事中,虽然出发点都不一样,但是又好像都在讲关于选择的问题,工作重要还是健康重要?工作重要还是陪伴孩子重要?
故事一,男友B为了能尽快多赚钱,接了很多个项目,工作无休,工作至凌晨甚至通宵是常有的事,谁都知道健康重要,但是眼下,需要钱结婚过日子,拼命工作也是件不得不为的事情。能怎么选?
故事二,女主C希望能同时兼顾工作和孩子的教育,但是想把两样都做好,必然是大量的时间精力付出。如果要二者完美兼顾,压力大,精力透支,健康是不是也要受影响呢?孩子的成长不可逆,错过了就难重来。
选择是什么呢?经济学讲,选择是一种偏好,做出选择就是产生了歧视。
人类总是倾向于,对未来的、远处的东西看得轻,而对眼前的、近处的东西看得重。这种偏向于现在的本性,部分来自现在是未来的前提。从长远看,生命和健康很重要,但是,眼前如果不尽快赚钱,那未来也只是一个健康的穷人,幸福度也未见就高。况且,现在年轻的身体,健康恰是可以投入的资本。
选择是什么呢?生涯规划里常会提起,选择其实就是价值观的排序。
经济报酬、成就感、声望地位,还是温度、自由度、安全感?每个人的价值倾向都各不相同,并且,在不同的阶段,价值观也可能发生变化。所以,不一样的选择背后藏着当事人的当前需求,而这种需求的满足恰恰是幸福感的来源。所以,有人觉得企业工作压力大但是充满挑战,感受到不一样的活力;而有人觉得,机关单位收入稳定无压力啊,安全感爆棚,舒适安逸;有人可以选择奔赴事业而选择让孩子成长在长辈的关照下,而有人却可以放弃高薪工作选择参与孩子的成长。拥抱价值观,就是选择幸福。
为未来而牺牲现在的部分,如果没有别的办法,那就选择加强身体锻炼,外加买个保险对冲。
至于赚钱和时间的冲突,如果说孩子的童年陪伴只有一次机会的话,那就先顾着家和孩子吧,至于赚钱,还可以有很多其他方式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