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余,你会读书吗?
那是按照推荐的书单,还是自己在图书馆,书店,手机上发现有趣的书去读?
你读书的时候是会做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还是只是看到有趣的,新鲜的话会写下引发的感受?
前段时间,读了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为什么选了这本书,一个是因为这是王尔德,是著名作家写的,应该不会差到哪里;第二个是微信有人推荐,说里面观点新颖,刷新世界观。
所以去读了。其实开始的时候觉得很有兴趣,很新鲜,王尔德借故事中亨利勋爵之口,表达了很多奇怪刺激的观点。
但是到中间的部分,慢慢觉得有点儿不想读了,但又觉得是名著,书很好,又已经投入了好多时间精力,沉没成本太高了。
越是这样理智上知道读完好,情感上又不想读,越是厌恶这种状态。像是买了一盒炸鸡,开始很好吃,慢慢吃饱了,但还没吃完,再吃很撑肚子难受,扔了又可惜。
慢慢的,拿起书时变成了一种负担,觉得我是在完成一种任务,而不是最初出于兴趣去读。
我一直莫名其妙有一种偏见,觉得:读书要读名著;名著一定要从头到尾读完;最好记住内容,不然就白读了,以后连随口炫耀的谈资都没有,所以最好做思维导图,笔记……
前两天在图书馆闲逛,发现一本《乱读术》,更新了我关于读书的几个观点。
如果是为提高文学素养,拓宽眼界去读书,那就把阅读的结果看成了最重要的,而忽略了阅读的过程,也就是阅读引导你思考的过程。
继而想到,阅读是来辅助思考的,借作者的文字引发你的想象,思路,而不是来代替思考的。
所有知识都是外借之物,而用大脑思考是自身力量,通过阅读变成博学,聪明的人,很难有敏锐的思考力。
当然,不是说博学,读书多的的人思考力都弱,而是追逐知识,为得到知识而阅读的话,容易陷进知识获得的满足感里,忽略思考的价值。反倒因为思考很麻烦很累,把它的位置一放再放。
乱读的意义,应该是它更强调思考的过程,强调阅读是为你思考提供辅助工具,方向,而不是代替思考。不再把重点放在读过这本书,要弄清楚人物故事关系,逻辑思路,而是更多左脑千丝万缕的感悟。
同时,学校教育给我们的是某一专业知识,但是如查理芒格所说,如果我们手里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会被我们看成是钉子。但是解决问题是需要跨学科,多种思维视角的。
所以乱读,文学,历史,生物,物理,理科的,文科的,入门的,专业的,诙谐的,严肃的……只要是你觉得有趣,都可以来乱读。这时,从字里行间,作者的观点,打开思想的另一个点。不是追求知识大量储存,而是发现另一个视角,思考方式,跨学科应用。
这是看这本书时一些思考(ˇ∀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