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书读了很多,但却没有记住什么,几年前甚至一个月之前读过的书,如果不翻译一下读书笔记的话,压根都不知道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再看看你书架上的书,摆了很多,但真正记到你心里的又有多少呢?带着这些问题就引出来了今天想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到底怎么样才是算把书读了?
在《深阅读》这本书中,作者就提到了一本书到底算不算读过的一个标准之一:能否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比如真的一本书若能像大学讲义那样花一个小时解说,就证明你的吸收度非常高,但要是每本书都读到这种程度的话,需要相应的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很难做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读书的标准可以放得再宽松一些,比如是否能把书的内容用几分钟的时间向别人说清楚,也就是说,围绕着书的要旨来说明。
你向你要向别人推荐一本书,你会怎么样介绍能够引起别人阅读的兴趣呢。倘若你读了一本书太难,就算你拼命的努力阅读,也做不到能够顺利的解说,不是说你记不住书里的内容,而是说明输出的能力尚显不足,所以不能将这本书认定为读过,或许,书中内容能在脑中沉淀下来,但是找不到机会将其调取出来,那就跟塞在书架里面从没读过没什么区别,这样一来,读书所有的时间和劳力就白白浪费了,既然如此,倒不如从一开始就一两分钟讲清楚其内容为前提,然后才开始阅读。
此外还可以从一开始就假定要述说的对象,比如说我要把这段话讲给谁听?这部分应该建议谁读一读?像这样想象具体场景,读书的兴致就会愈发高涨。哪怕身边没有合适的对象,也不妨碍输出,现在网络那么发达,有很多可以分享你输出内容的平台,比如博客微博,简书,豆瓣等等。在我看来,读书很重要,但读过书之后的输出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