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安全感不再稀缺
安全感是一种人们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它是让人从恐惧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感、自由感,也是让人们对未来饱含期许的确定感、可控感。然而,在这个汹涌剧变、万物不确定的年代里,安全感仿佛成了稀缺品。我们曾以为,奶粉可以放心食用,幼儿园是孩童的乐园……——但是一桩桩残酷的事实打破了我们对安全的认知。
安全感稀缺的背后,最直接的原因是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冲击,是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必然遭遇的阵痛,打着社会转型的深刻烙印。社会转型本身是一个分解、再造的过程,从一种社会结构到另一种社会结构。转型是一种发展,发展中免不了付出社会风险增加的代价,诸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道德滑坡、信任危机等,这些恰恰是人们丧失安全感的重要原因。转型是一种发展,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我们还会继续看到,基层有些固化,青年人流通渠道变窄;社会不公没有完全消失,发展不够均衡,收入差距加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人们在生老病死前多少显得有些无力。
从深层次来看,安全感的缺失是社会进步的“ 副产品”,是人们内在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煎熬。在某种意义上,安全感的缺失也来源于社会的进步。当下社会,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物质的丰盈让人们的心理安全领域发生转移,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越发强烈。与此同时,信息网络愈加发达,人们眼界开阔,接触到更多美好事物,出于“追求美好”的心理而难免产生自卑和焦虑。并且,在推崇自我实现的当下,人们无法更大地发挥自身价值,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尊重,心里也难免感到失落。
让安全感不再成为时代的稀缺品,首先个人应有一颗从容且强大的内心,去抵御外在的风险,活出自由、积极的人生。但是,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还得靠社会大环境的安定。这就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解决公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公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鉴于此,找回安全感,一方面需要 我们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知识,跟上社会变化的节奏,做到游刃有余;同时,秉持“劳动创造价值、成就人生”的理念,勤奋工作,用自己的汗水和劳动成果去获得“心安理得”。另一方面, 政府要着力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财产、人身、交通、医疗、食品、就业、隐私和自然环境安全等的法律规范,构筑坚固稳定的安全堡垒;也要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建立生产安全、城市安全、社会治安等一系列安全责任追究长效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唯有提升社会安全感,让安全感成为充足品,人们的幸福指数才能升上去,才能实现“看花开花落,赏云卷云舒”的美好生活!